认识地方课程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20-06-17 16:08:05 点击数: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于地方课程的地方本位,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服务于地方,二是立足于地方,三是归属于地方.
服务于地方,意思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解决地方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当地发展培养特殊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地方课程关注的,不是国家对于人才的宏观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标准,而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随时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既要致力于解决本地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本地的办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立足于地方,一是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为主.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当地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具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难以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依靠他们,才能确保地方课程的有效性,科学性与现实性,针对性.二是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所设计的各门课程,应充分挖掘当地所存在的各种潜力,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
归属于地方,意指在不违背国家课程目标的大前提下,地方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实施,管理,评价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插手,它的管理,督导,考核将成为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具有其自身突出的特征.
基本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或社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成员的特殊发展要求而制定的,它离不开特定的社区需要与课程资源,从一开始就根植于特定地域并始终面向该地域,因此,它在适用范围上必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地方课程的首要特征,特定的地方课程只能适应于特定的地域和社区中的中小学.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地区差别也逐渐拉大,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课程,成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地方课程要发展,就要求各地,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充分研究掌握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和现实状况,才能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制定,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其历史,文化,教育都有其特点,民族聚居区不同,其具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不小的差别.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注意民族性的差异,在坚持国家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尊重民族习俗,关注本民族现状之间走出一条适中的新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的民族构成更为复杂,不同民族的聚居点也相对集中,这就要求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关注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开发出既适应当地需要,又符合不同民族实际的地方课程,以培养既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又满足特定民族需要的多民族人才,从而切实促进多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地方课程是依照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开发制定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必然引起课程开发者的重视和利用,进而努力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经过课程开发者认真辨析与加工过的文化资源,最终会直接进入课程领域,从而使地方课程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性特征.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是有目的的,规范的.文化资源从形态与功能上看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才能使它们顺利地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形态或某类课程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从物质的与精神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现实的与潜在的等层面进行分类,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发和管理这些资源.
进入课程中的文化资源必然应符合国家的教育标准,它应当具有先进性,能够代表地方文化中先进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尚精神追求的那部分;它应当具有育人性,以培养和塑造学习者的文化个性与审美文化情怀;它应当具有发展性,能够促进当地或本社区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全面,顺利的发展;它应当具有可接受性,能够符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地方课程开发的目标,即针对地方的实际需要,是为解决本地,本社区在历史,经济,文化发展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或当前面临的困境而设计的.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它的基本目的在于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具体需求,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进而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关心社会并对社会负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想突出地方课程的针对性特征,就必须首先研究和掌握本地,本社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或主要矛盾.这需要社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课程研究专家,当地教师,社区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要求科目的均衡完整,也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连贯与深刻,完整,它特别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所谓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二是注重课程的现实性.
地方课程致力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及社区发展的联系,就必须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与当下的时代特征合拍.假如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特征脱节,即使体现了地方特色,仍与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甚少,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更谈不上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备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和综合课的形式来组织内容.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关于地方和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的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社区结构,地域经济,传统文化等等,还应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发展规划等公益活动的基本能力.
与国家课程相比,地方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国家课程的长期性,固定性不同,地方课程更具有即时性与变动性,它需要根据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变化,适应地方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实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地方课程的制定,实施也不会一蹴而就,它应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更新,不断吸收有益的崭新内容,以完善和补充自身.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地方课程开发并不是指地方自主编写教材.地方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基本满足,当地的教育文化水平得以发展和提高,课程结构与内容更趋完善与合理.即使就地方课程开发的具体产物之一---自编教材而言,地方开发的教材也往往是问题中心,兴趣中心或儿童中心的,而非知识中心的.不重视地方课程的灵活性,只重视开发书本类的自编教材,忽视形式更为灵活的活页资料,容易误导地方课程开发而编成"地方版"的学科知识中心教材.
地方课程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一大堆死知识,它的传递方式也不是教师给予,学生受纳.它内容的鲜活与灵动,决定了地方课程不是答案现成与完整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寻求和完善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探究的,学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在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会感受到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并能通过思考和探究去消除与克服.虽然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失败,但这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进而调适与探究自身作为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何况失败本身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地方课程所面对的是地方或社区的现实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过程,没有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地方课程的开发设计及课程内容,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地方课程必须具有可容纳多种问题解决取向的开放性.同时,地方课程注重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介入意识,这也就决定了地方课程的实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不能再把学生活动的空间设定在学校内甚至教室内,而应以开放的态度扩大学生的发展视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已不仅仅限于实际生活的空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网络的虚拟空间,这就要求地方课程要本着开放的态度,适应这一新的现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对这些活动空间的有效控制和利用纳入自己的课程范围,去除其负面影响.与此相适应,对地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系统也应是开放的.
地方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结构,全然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多年来,我们过于重视和强调国家课程,而对地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不足,更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对地方课程的关注仍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精力投放在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上,这固然是因为地方课程开发所需的条件较为复杂,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我们对研究开发地方课程的关注与重视不够.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无章可循,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就决定了现阶段出现的地方课程尚处在一种建构性的过程当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但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结构模式,地方课程的全新体系正在构建当中,亟待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完善,补充,用自身的实践与努力,为地方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成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