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五类最牛读书法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20-05-22 09:25:41 点击数:
第一类,毛主席博闻精读法。
毛主席是一位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人。他的博学与精读,有四大特点:
1、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典籍。
主席学贯中西,读书无数,所保存下来的藏书近10万册,其中很多书籍都留下批注和圈画。青年时代,毛主席有读尽世间书的雄心壮志,但受限于时间,于是提出变通法子:“择书”。22岁时,他还是一个师范生,便在汗牛充栋的国学著述中,选出77种经、史、子、集,加以研读。
2、真读、真学、真思考、真实践。
相同题材的书,主席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书时,就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读《楚辞》时,曾拿十几种版本对照读。同时,主席很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不光是自己读,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比如,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10多页,读完后各自谈看法。通过系统钻研,学思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3、提倡读书三复四温。
主席对喜欢的好书,那是一遍一遍研读,一次一次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他习惯在封页画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而他老人家读《史记》16遍,读《资治通鉴》17遍,读《红楼梦》无数遍,读《三国演义》20遍,被人戏称靠一本《三国》打神仙仗。
毛主席是一位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人。他的博学与精读,有四大特点:
1、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典籍。
2、真读、真学、真思考、真实践。
3、提倡读书三复四温。
4、读书善于挤和钻。
主席在延安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好比木匠师傅把钉子钉到木头上,最后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主席是‘挤’和‘钻’的精神提倡者,更是实践模范。比如,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中年打仗时期在马背上读书等等。简言之,他利用所有琐碎时间抓紧读书。
须鲸生活在大海里,个头近3 0米长,却以小鱼小虾为食。它张着大口游动起来,小鱼小虾随海水而流入口中,须鲸嘴巴一合,海水从齿缝中哗哗漏掉,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被它鲸吞下去。人们泛读也应学须鲸的吃法,每天“鲸吞”几万字,因为单靠精粮和维生素养生,肯定健壮不起来。“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需要“鲸吞”大量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又要“牛嚼”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第二类,李嘉诚专题读书法。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香港是李嘉诚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他孤身留在香港赚钱,以维持在家乡的母亲和弟妹生活,但是这段岁月依李嘉诚所言:“过往回忆,这三年八个月,可以说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我现在仅有的少少学问,都是在这期间得来。当时工作清闲,同事们爱抱团打麻雀,而我捧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教本便自修起来,书看完卖掉再买旧书。”
人家说读书是求学问,而李嘉诚笑言自己是“抢学问”,争分夺秒把古圣贤书一笔一笔抄写在旧报纸上,加深记忆。由于他是真喜欢读书,所以知识学得牢靠,印象深刻。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书,看到精采处,会舍不得放下,继续追看,直到把文章读完才肯关灯休息。他说:“自言到今天,没有一天不看书,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都有读,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这其实是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习惯。”
李嘉诚读书方法是每季度只读一个专题,比如一季度攻读哲学专题,二季度又专读佛学专题,三季度研读人文历史专题……专题读书法既保证读书的深度,每个专题都能博采众家之长,确保涉猎知识广度,是一种高明读书法。
第三类,孙正义广读法。
孙正义年轻时曾利用住院的两年时间,突击阅读近4000本书,平均一天5本,海量阅读后,算是把人间大道读通透了。出院后,孙正义一心想创业,立志做世界首富。他先后调研40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写一份创业策划报告,通过比较研究,决定在电脑软件业大施拳脚,而同年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正在软件业创业。此二人在事业上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随行业井喷式发展而极具膨胀,一个成为世界首富,一个当上日本首富,投资阿里巴巴的日本软银财团正是孙正义的买卖。翻回头来看,孙正义事业草创前有多达40个产业可供选择,而他独具慧眼,偏偏选中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软件业。嗯,理论结合实际的典范。
孙正义投身软件开发项目后,因为手头拮据,只能在地下车库办公。一天,好不容易招到两位员工,他激动地站在汽油桶上带头振臂高呼:“我要成为世界首富!我要成为世界首富!”等喊完口号,两位员工撒腿便跑,一边跑一边嘀咕:“哇,老板疯了!疯了!”简言之,孙正义是将书彻底读透,大彻大悟,从而有了大智慧和超人眼光,只是这类创业豪杰作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不被外人所知罢了。
第四类,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他的读书法领袖群贤,从古到今,影响深远。苏轼曾言:“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翻译过来是说,读书应该采用专一目的、反复阅读的模式。比如,带目的A读第一遍;带目的B读第二遍;带目的C读第三遍;带目的D读第四遍……苏轼读《汉书》的过程是: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汉书》已被他彻底读烂。
阅读时,读者的潜意识会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一道门,不能使所有知识一并涌入,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方面的信息。所以,苏轼建议读者每读一遍书,最好只带一个阅读目的,嗯,真是顶级读书方法。
阅读时,读者的潜意识会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一道门,不能使所有知识一并涌入,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方面的信息。所以,苏轼建议读者每读一遍书,最好只带一个阅读目的,嗯,真是顶级读书方法。
第五类,华罗庚“蒸馏”读书法。
大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读书类似化学的“蒸馏”,蒸馏过程就是提取某一物质精髓的过程。他曾说:“一本书在未读之前,感到并不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对各章节又作深入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书变厚了。但是,当读者对内容真正透彻了解,抓住全书要点和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又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其实并不是所学知识变少,而是知识已被消化。”
华罗庚还擅长推想读书法。一本书看完书名,他便对着书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知晓的内容,快速浏览,而对没想到的独到观点和内容的,再专门去读,这样更容易博采众长,得益良多。
此外还有一些名人,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科学家爱因斯坦、革命家徐特立、明代大学问家张溥等人,也有很好的读书方法。
革命家徐特立,有一套日积月累读书法。他43岁开始学外文,每日学一个单词,一年学365个字。持之以恒的收获是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时常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随读随忘的毛病,而我是读多少就能学多少。”
国外也有类似读书法。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后便辍学了。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非常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理解力和记忆力,他背诵日文辞典《广辞林》时,理解记熟一页后撕下一页,然后直接扔掉。由此,他读的书功底扎实,印象深刻。田中角荣读书法是逼自己背水一战,为寻求突破而采取的极端方法,没决心勿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