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环节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20-05-19 18:52:46 点击数:
论地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环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下简称《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实践与应用"是地理教育亟待加强的环节,并把"这一环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地理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这一环节的落实,将对21世纪的地理教育发展的面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观念的转变是强化地理教育"实践与应用"环节的重要前提。目前,妨碍与影响这一环节贯彻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1."常识普及"论。有人认为,中学地理教育以普及常识性的地理知识为主,不应过分强调"实践与应用"。这种把"常识普及"和"实践、应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常识不应是"地名"、"物产"的堆砌,而应看作来自生活、生产实际,具有很强实用效应的知识。离开了"实践与应用",就会把地理知识作为僵化的"八股"来背记,而不可能真正完成普及地理常识的任务。
2."无所作为"论。"由于地理科学先天不足,造成地理教育无所作为"。这种观点只讲对了"科学水平制约学科水平"的道理,而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没有充分看到。确实,传统的地理学有注重一般地理事象描述、轻视地理原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倾向。长期以来,这一倾向也确实阻碍了地理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必须看到古老的地理学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新时代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长足的进步。地理学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述性学科,而逐步成为一门含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新地理科学。"数字地球"新概念的诞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与遥感地图的齐头并进,更是给21世纪的地理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为21世纪的地理教育注入了活力、指明了方向。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以往那种"忽视实践、轻视应用"的地理教育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切实加强地理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环节,甚至建立"实践与应用"为主导型的全新地理教育模式。据了解,德国的范例式地理课程以一个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题组成学习内容体系。英国建立了许多为中学生提供地理实践机会的地理野外基地或营地。美国有些学校的地理课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电脑上经常进行"地理模拟问题"的课题研究,如"五大湖周围城市间交通联系的最佳方案"、"社区犯罪现象的空间分析与预防犯罪的空间监视系统"等等。由此可见,在地理教育中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3."条件缺乏"论。有人认为,在地理教育中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固然重要,但是目前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场地、物质等)和软件(社会的认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教师的学识、技能、态度等)条件,因而不必过分强调。"条件的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不应成为"地理教育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可以慢慢来"的理由。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关键在于思想观念是否对头、精神状态是否振奋。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此呼吁奔波、为此努力奋斗。广东地区的不少中学纷纷建起了"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而我们的中学,即使是新建的一流寄宿制高中,目前拥有"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的也寥寥无几。重庆市巴南区居于内地,应该说条件并不优越,但他们居然在短短的三年中先后构建了十大地理教育基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行动纲领》之所以如此强调"实践与应用"的环节,是因为这一环节实施对于地理教育改革的全面突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进一步体现地理教育价值。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应付考试,是难以体现地理教育价值的,而只有强化"实践与应用"环节,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积极应用知识,才会进一步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有的学校通过对地区绿地面积的调查、苏州河水污染状况的了解等,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与实际感受,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上。他们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和采纳。通过地理实践活动,他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地理教育的价值所在。
2.地理课程结构与地理教材体系会发生深刻变化。《行动纲要》把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作为地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可以对地理课程与教材的革新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加强,会使单纯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与"以学科知识为序列"的教材编排方式遭到置疑与挑战,从而使新一轮的地理课程的编制与地理教材的编写,更能体现出质的变化,反映出新的特色。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与研究课题,这样就会给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提供很大的空间。如"我国西北地区人稀地广,是否意味着那里可以大力增长人口""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吗"等等联系实际、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一经提出,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萌生学习的欲望、启动思维的过程、激发创新的热情。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会展开热烈讨论,从自己的视角、以丰富的想象提出各种意见与方案。虽然他们的言行可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或"奇谈怪论",但是其中闪烁的创新火苗是极其可贵的。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就会在地理教学中提出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要求,有的是课内的地理制作、地理实验等活动,有的是课外的地理调查、地理考察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广阔舞台。在其中,学生会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会在走向野外与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引起深入思考,激发创新欲望。通过"实践与应用"的学习环节,学生往往或多或少会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形成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4.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如有的教师分析、处理教材以及应用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很强,然而联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动手进行地理实验与制作教具、标本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能力相形见绌。这种状态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的"质"的提高,影响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体现与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地理教师的地理教学能力的"转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每一个地理教师都要看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视自己的能力差异,努力促使这种"转型"的实现,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5.对地理教学教学设备投入的力度会得到加大。"实践与应用"环节的加强,客观上对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学场地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地理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专用地理教室或地理实验室,校内地理观测活动的进行需要学校"地理园"这样的场地,校外地理考察活动则需要地理实习基地。那种认为"只要课本加地图就能学好地理"的传统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地理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部分,地理教育也担负着为我国的地理学科培养"拔尖"人才的光荣任务,加强地理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和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那样设立专门的地理实验室(教室),这一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地理教育要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必须认真研究相应的策略与途径。
1.在地理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这一"实践性"在地理课程中主要表现在:
(1)把"实践与应用"的思想作为新的地理教育观念贯穿在整个地理课程设计过程之中,无论在区域地理,还是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中,都要突出这一思想。
(2)引进"应用地理学"的新概念,改造原有的地理课程结构。目前,在地理科学领域里,如雨后春笋般地萌生了诸如"应用气象学""应用地貌学""应用水文学""行为地理学""建设地理学"等等"应用性"极强的分支学科,这对于中学地理课程的变革会产生重大影响。
(3)将遥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技术的内容渗透到地理课程中去。
2.地理教材的编制必须在"实践与应用"方面下功夫。地理教材的编写者的不仅要仔细筛选、精心编排必要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力图使它们得到符合逻辑、清晰而科学的表述,而且要认真考虑如何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活化、外显化,便于操作,并把它们现今的、将来的用途、功能和价值阐述清楚。为此,以下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改变过去"从概念入手"的文字表述方式,新地理教材应从事实入手,列举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实事,联系社会上、自然界的生动实例,然而进入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与讨论。如讲"地球公转"时,可以先列举地理公转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思考。
(2)扭转"教材偏重知识罗列"的倾向,采取"个案分析"的范例法。新地理教材不能贪全求细,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解剖"麻雀"。比如,教材在区域地理内容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精选国家、省区。
(3)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新地理教材要改变过去"提供现成结论,帮助归纳规律"的做法,而应提出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假如我国的地形西低东高,对气候、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假如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又如:如果你是市长你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有什么对策?如果你是房产商你在开发选址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地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进行"实践与应用"提供了相当广阔的舞台。
(4)在地理教材中开辟以"实践与应用"栏目。诸如在"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栏目里,可以精选一些脍灸人口、联系实际的阅读文章,提出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富有思考性的地理问题,设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通过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将是新地理教材的富有创意的一大"亮点"。课文后附的"练习"中,除了基础型、智力型题目以外,还要加强活动型题目的力度。活动型题目可以设计包括地理信息收集、地理阅读、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地理旅行、乡土地理研究、地理小报编辑、地理论文写作、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多种地理实践活动。
(5)开发新颖的地理教材。地理教材除了地理课本以外,还应开发以解决地理问题为主的地理多媒体课件,编写弥补课本内容不足,反映社会新形势、地理新面貌、学科新进展等新鲜内容的地理活页文选,添置各种供学生"实践与应用"所需的地图、地理模型、地理实验器具等。它们构成了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实践性"特点的大地理教材体系。
3.地理教与学的模式必须适应"实践与应用"的需要。为适应地理"实践与应用"的新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模式势在必行。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探索"以师生互动学习为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课堂的80%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探究式、建构式、解决问题式,而不是单纯接受式、再认式、模仿式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敏捷性增强,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智慧充分体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这样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大大提高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实践能力。
4.地理测试与评价必须重视对"实践与应用"的考察。传统的地理测验与地理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考察,不仅考课文琐细的知识点,而且还要求背记地图的细节。这样做的结果,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厌倦,也误导了地理学习的方向。进入21世纪的地理教育,需要建立新的地理测试模式。要逐步减少单纯记忆知识点的填充题与以知识再认、辨别为主要功能的选择题的比例,增加材料分析、情景分析、读图分析等应用性题目。最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和高中地理会考试卷在注重考察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我们要掌握和提高命题的技巧与水平,编制出更多考察地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试题,以进一步适应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在平时的地理考查中,可以通过做地理小作品、写地理小论文、编地理小报等途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
5.逐步优化地理"实践与应用"设施。地理"实践与应用"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设施与场地。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配套,逐步到位,争取在3-5年的时间里,配齐各个中学的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地理园,在5-10年的时间里,建立一批地理活动基地。基地可以和其他学科联手建设、共同管理。除此以外,我们要充分利用附近的野外环境与人文环境,积极开展地理实习与地理考察活动。为此,有关部门以及地理教师要编写地理实践活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