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教海探微

形式化教学引起的思考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20-03-11 14:52:43   点击数:

 

形式化教学引起的思考
     杜若明   大连市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创新,还是模仿;是内容,还是形式,这是我们教学实践者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在教学时间中出现了与新的课程理念不相协调的行为,即教学主观上的“自主”,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放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忽略内容上的深化与丰富;试图应用廉价的表扬取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热闹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对答,代替师生间及与文本的交流。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更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的理念,重视新理念应用效果的研究,淡化其表面形式的反应。毕竟,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大胆探索的同时更应灵活而又实际。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自主;教学放任;教学形式;廉价表扬;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不同的行为不同的选择导引着不同的行为,改革也就变得扑迷离起来,由此我们遇到一个必须明确的根本性的问题:改革是创新,还是模仿;是内容,还是形式。
   在新课程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些“新课堂”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表现出一定的肤浅与浮躁,多数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拿来主义”,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及教师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这显然不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科学态度。这种急于冒进的倾向性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进行思考。
   思考一:教学主观上的“自主”,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放任”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它是在总结中国传统教学弊端,借鉴西方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强调人本化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的增补与完善,问题在由于对“自主”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学主观设计的“自主”近似于课堂上的放任自流。
   有位教师这样教学: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何认识?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一些学生对问题茫然不解,只有胡乱的翻起书来,试图从书中获得答案;一些学生对问题冷漠淡然,说起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来;还有一些学生左顾右盼,坐着无所无所事。这种一切学生说了算、多数学生在玩,教师置身之外的教学,就是“教学上的自主”吗?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决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学习行为上的放任,甚至是撒手不管,更不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自己定,学习方式自己选,结果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老虎吞天,无从下手。”
   我们强调自主,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教师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职责。既不能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能让“教”围绕“学”转,要达成两者的有机融合。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度”的概念。凡学生跳一跳能够触击到的,教师一定远而近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近而助之,如此,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知识储备和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不失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自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思考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忽略内容上的深化与丰富
   有人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确,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了,从起初的景观图片、教学挂图,到后来的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象机乃至现在的激光光盘、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显示了教育发展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但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和竞赛课)搞成了教学技术或教学手段展示会,有的教师由于操作技术不过关,在教学过程中,还特意邀请专业教师作为助手协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因为助手不清楚教学流程设计,媒体呈现时断时续,致使教学过程松松散散,学生也只是欣赏画面而无暇顾及透过画面显现的教学内容间的相互关联及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活动陷入了教学技术主义。同时,学生脱离教材这个活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活动失去了课堂学习的凭借,丧失了对教材内容再重组、再创造、再思考的有利时机,是不利于学生素养提高的。
   当然,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毕竟是教学辅助手段。过多的让学生围绕媒体转,媒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势必影响学生的深刻思考,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体验感悟的时间,教学效果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花,浮而不实。
   思考三:试图应用廉价的表扬取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
   保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施这个理念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起狭义化、片面化就有失课程改革的初衷。请看吧,课堂上,学生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总能听到一阵“啪、啪、啪啪啪”的声音,真是掌声不绝;要不是老师的赞扬:“好!”“很好!”“好极了!”当前,我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带微笑,吝啬批评,实行表扬,于是课堂上的表扬一下子多了起来,“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最优秀的”等表扬的话语充斥整个教学过程,甚至对于答错了同学也给予表扬,对此,有的教师的解释是“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以成就感,即使错了,也要给予表扬,否则回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挫伤自尊心”。那我不禁要问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学是否还有一个是非判别标准?如果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都不能面对,那他又怎能面对人生错综复杂的生活?我们提倡表扬学生,但要防止“表扬”这个教育手段贬值。
   思考四:热闹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对答,代替师生间及与文本的交流
   一位教师在讲述“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内容时,其过程如下:
   师:什么叫聚落?
   生:人类的集居地
   师:有几种类型?
   生: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师:聚落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生讨论(时间2分钟)齐答:变化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从其方式方法,主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教与学的 过程中,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交锋与碰撞,是师生对文本的 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它应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课改所倡导的“教学对话”吗?如果说是,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独白和应和。要“对话”的质量,或教的学视野广阔,或提高对话的技能技巧。或提高教学内容的认识进而升华精神。如果这位教师在过程中设计“请你描述你所见过的聚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所在的聚落发生了那些变化?”等学生亲身经历并富有一定深度的话题,学生则会有话可说,不会感觉陌生。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基本学习方式,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得加上“讨论”这一环节,这样似乎才感觉教学的完美。因此,课堂上不论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表面上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效果很不理想,要么议论的话题太简单,没有议论的价值,学生只是议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要么话题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议论无法进行;要么议论时间不充分,议论刚刚开始老师就草草收场。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条条框框,锁住的只是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厌烦,从而失去了应该有的学习上的自信与勇气。
   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更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的理念,重视新理念应用效果的研究,淡化其表面形式的反应。毕竟,课程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新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融合仍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使教学停留在表面上,做形式上的文章。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大胆探索的同时更应灵活而又实际。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