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过程开展步骤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9-12-06 08:00:17 点击数:
1.课前预习
如“研究水沸腾实验”课程共有微课学习专题五个: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使用、烧杯加热、实验装置的连接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把准备好的学习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文档和实验表格等)上传到校园信息化教学平台,学习者在家里通过计算机或移动智能终端,自行登录平台系统,学习微课视频,并按要求完成平台发布的课后检测练习部分,达成课前学习目标——掌握各实验器具的安全使用方法。这个预习可能存在“不走心”的学习者,但在线测试的结果可及时显示出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对象学习目标的完成度。
事实上,由于测试没有时间限制且可重复多次,参与巩固与练习的学生大部分都获得了优异的测试结果,说明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对自己的要求变严格了。有个别习惯性拖欠家庭作业的学生刚开始并不打算进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后台的记录数据获知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后,直接电话联系到学生本人,并给出温馨提示,最终学生登录系统完成了测试,达到了预习目标的最低标准。
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班级QQ群内提出并@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知道答案的其他同学会及时回答,积极参与,互相探讨答案的可能性。这提高了学习的互动性,实现问题与知识共享的同时,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圈,提升了学习者们的学习兴趣,也拉近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距离。当然也有个别学习者发与讨论无关的话题,需要教师及时提醒与纠正,以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2.课中实验
初次面对实验台,不少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各个器材都仔细打量和拿捏了一番,好好认识并且检查了器材的完好性。对于水沸腾实验的器材如何连接,怎么开展实验,实验者们表现出忐忑以及不确定的情绪,有些无从下手。微课此时在讲台上作为背景的运行,对实验者们起到了有效的安抚和指示作用。教师不用再挨个组去解释实验的原理,用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组学生实验的安全性,鼓励学生的表现,引导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生不再依赖教师手把手教导,遇到不熟悉没有把握的操作,学生们会自主参考讲台上播放的微课的提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终顺利而快速地完成了水的沸腾实验和现象记录。
由于有小组分享环节,学生不甘落后,在熟练实验操作步骤的同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并开始思考各种问题,例如:酒精灯怎么点不燃?为什么要在烧杯上盖硬纸板?为什么水的温度没有达到100°C就沸腾了?为什么水沸腾前气泡从底部上升的过程中是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又是由小变大的?……带着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同学习惯性向教师寻求解答。由于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习者通过微课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不做解答转而引导学生使用分配到小组的平板电脑和学习资源网站,于是,学生开始转向信息化教学平台,找寻与问题相关的微课,开启自主学习之旅。
3.课后复习
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并不一定能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微课在课后复习阶段的作用主要是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喜欢思考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也容易偏离预定的学习目标;不喜欢动手的学生即便想到某些有趣的事,也会轻而易举地放弃,虽然采取小组合作、小组共享的方法使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但不能保障学生如数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为了弥补课堂上的不足,课后采取必要的复习,复习内容以知识检测的方式呈现,主要是根据要求完成教师发布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作业,温习所学的内容,学习未学的知识,进而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学生需在班级QQ群分享学习心得,一方面促使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复习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心得这个过程发现他人的优缺点与自己的不足,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
检测作业的内容包括: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水沸腾时的物理现象,沸腾与沸点的关系,沸点与什么有关,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由于检测是以选择题为主,除了题目“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是主观题,其他均是多项选择题。对于先前知识学习扎实的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就变得非常简单,有的学生5分钟就完成了;对于学习没那么用心的学生,完成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约10-20分钟左右。有个别喜欢物理课程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自发拓展了有关沸点和压强的知识,并通过QQ向教师寻求资源帮助,教师给予行动上的指导支持并及时表达了鼓励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