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教研新动态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9-11-29 15:33:57   点击数: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钱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指出了寓言的特点: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借用毛泽东主席在中共第七次全代会闭幕词中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指出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毛主席在这次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大会上,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悬念自读课文,引发阅读动机。 
  在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时,考察了学生对该文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所涉及的“人”和“事”,此时钱老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排出人物表。讨论后明确板书:愚公、智叟、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然后提问: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爸爸让他去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劳动的共有几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工作艰苦吗?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紧接着钱老师指导学生讨论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教师提示:愚公妻与智叟说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通过具体文句比较得出结论:愚公妻在怀疑中带着关心和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学生继续讨论“遗男”和愚公子孙的态度。 
  在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结束第一节课,使学生更有想进行第二节课学习的欲望。第二节课时,重点讨论了愚公之“愚”,智叟之“智”。“愚公”是“笨老头”的意思,那么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即“聪明老头”的意思,他究竟聪不聪明?结合具体文句(略),通过问答、讨论方式(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 
  愚公之“愚”是“大智若愚”之意。 
  智叟之“智”乃是“耍小聪明”的意思。 
  最后,学生感情朗读全文,结束教读。 
  课堂练习中,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一段文字,学生加标点。文段为古文,文意为两学生争论愚公之“愚”的含义。不仅训练了古语的断句,对愚公之“愚”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别的练习更是水到渠成。 
  钱梦龙老师不愧为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教学本文,跳出了文言文教学采用的“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始终贯穿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从悬念入题,到列人物表,后由人及事,又由事而及人。问题的提出,注意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且多用“曲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遗男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答,但仔细一想,便恍然大悟,在饶有趣味的思考中落实了词语的理解。在讨论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中,重点比较愚公妻和智叟似同而实异的态度,既是指导阅读方法的需要,也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需要。 
  在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令天,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堪称新型教学的典范,不仅符合于“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符合于学生的接受心理,既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少领导谈“课改”,多少教师东施效颦,说“课改”,但改来改去,都不能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都不能放手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去探求,理解一些新知识,真正时髦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当看客,必要时提示,点拨即可。一些学科可根据其学科特点,让部分学生轮流上课,教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的课,学生间有比的意识,能引发竞争机制。同时也践行了毛泽东同志说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的“实践出真知”的理论。
    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在“读”“诵”“背”“延”这四个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