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深度化策略(一)表层化表现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9-11-29 13:42:31 点击数:
所调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这是瑞典学者费尔伦斯?马顿和罗杰?赛尔杰基于学生阅谈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 surface learning),于19761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ー个突出表现。
第一节深度化的意蘊
深度化(深层化)是相对于浅层化、表层化而言的。
ー、教学表层化的表现
(一)学科知识的表层化学科知识的表层化指的是:教师游离于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内核之外,对学科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主要表现在:
(1)重知识的表层(符号),而不是知识的深层(本质);(2)偏重知识的数量(容量),而不是知识的质量(内涵);(3)偏重知识点,而不是知识的构;(4)偏重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5)偏重知识教学进度,而不是知识教学的深度 。
李松林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对此做了归納和分析:“一是教师常常将知识的教学简单化地理解为符号形式的教学,而很少深入知识的逻辑根据、思维方法和深层意义的教学中去;二是教师常常将被狭隘理解的“双基作学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而对蘊涵于“双基’背后的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基本价值等更富有教育内涵的学科内容要么排除在外,要么一帯而过;三是教师常常将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主要是概念、原理等)作为科教材知识的全部,而很少认识到知识不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种类型,还涉及经验、概念、方法和价值四个水平;四是教师常常对教材中所渭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加以特别地关在,而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把握明不够。正是教师在学科理解上的这些不足和教学内容的粗浅、零散状况,直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深度,导致了浅、零散、繁杂和空洞四大突出的课堂学习问题。
学生思维的浅层化学生思维的浅层化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启动,或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简单地说,就是思维状态不佳。它存在着以下五种缺陷。
1、依赖性
书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去思维,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
2。单一性
不善于全面地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前因与后果、偏偶然与必然等请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思路的数量狭窄,思维简单,常常表现出孤立的线性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多求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多横向思维而少织向思维。
3.无序性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善于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无序散乱状态,构不成知识组块,织不成知识网络,理不清知识层次,建不起知识系统。
4.浅露性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阅该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芸輒止,不能深入到意蘊层领会文章的真。
5緩慢性
我思维退鈍而不敏捷。阅谈速度慢,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因而不能挙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