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物理 > 交流共享

跟老师探“学科核心素养”——情景化策略运用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9-11-29 13:34:58   点击数: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2017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标准发行,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作为教育人,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的重任,应率先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我用一年的时间,开展“核心素养”主题教研,学习相关的理论,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小有成效,一直参与教研的教师不仅接受了,好的教师开始践行。然而,也不乏有教师谈起“学科核心素”依旧迷茫,说“核心素养”就是一个时髦的词,表现出排斥现象。

    践行核心素养,必须现接受观念,接受一个观念,难!在教研时我打了一个比方“核心素养不是时髦的衣服,应该是贴身的内衣,教育者不谈核心素养,无疑是在当今的教育中裸奔”。
    面对教师,天天奔波在教学一线,太多的工作要做了,备课、批改、辅导、教研......
 “课堂上教学内容都完成不了,练习多少遍还有学生不会,怎么落实核心素养”教师这样的基础该怎样引领?
   
     情景化——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基本策略,好用!
 
      在“热量计算”这节课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
     一、交代学习任务(板书热量计算,任务明确,习题课有主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很好,让学生知道该课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知道“去哪儿”写在学案上的目标也很清楚,有层次、可操作、能评价。
     1、记住比热容的定义公式
   2、会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运用知识进行吸热、放热、效率的综合计算
   4、能结合吸热和温度变化(或温度)图像判断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的大小
     三、课前热身:复习比热容公式、各个符号的意义、单位。导出式并简要板书。习题课的基础,合理。
     四、过程
        (一)进行第一部分   
        例题讲解A1
        分组练习A2、A3、A4
        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二)进行第二部分
         Q吸和Q放关系
         例题分析B1
         练习B2、C1、C2、
         评价

 
      教师使用的 上课 学案如下:
       [学习过程]

一、比热容的定义式                    ,它的单位是               

其导出的公式有:                        

                                                   

                                           

练习:

A1:质量为100g的实心金属球,放出2.3×103J的热量之后,温度从74降低到24,那么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

A2:汽车散热器等制冷设备常用水作为冷却剂。如果汽车散热器中装有5kg的水,在温度升高10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3: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请计算:把温度为2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3.52×105J,则这个铝块的质量是多大?

A4: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l kg、70的水放出了2.1×105J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多少?  

二、在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的过程中,Q吸与Q放之间的关系有

(1)                           

(2)                            

 练习:

B1:一个质量为250g的钢刀,加热到560,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室温为20,这把钢刀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若把这些热量给30、0.5kg的水加热,水温可以上升多少?

(c钢=0.46×103 J/(kg·))(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B2:吃早饭的时候,妈妈用热水给小雪加热250g的袋装牛奶,为了使这袋牛奶的温度由12升高到52,妈妈至少要用62的热水多少kg?[该牛奶的比热容为2.1×103 J/(kg·),[不计热量损失].        

C1:图是某太阳能热水器,向其中注入50kg的水,阳光照射—段时间后,水温从10升高到50。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试求:

(1)这段时间该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如果这段时间该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到太阳辐射的热量是2.8× 107J,则这段时间该热水器的效率是多少?

C2:保温瓶内装有3kg的水,温度是90,若把温度为20的某金属块放到这些水中加热,达到热平衡时,水温降低到40。该金属的比热容是0.9×103J/(kg·).已知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效率实20%,则:

(1)保温瓶内的水放出了多少热量?

(2)金属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从教师的上课环节、习题设计似乎看不出有什么不妥,内容清晰、目标明确、讲练结合、学生评价、习题层次化、有竞赛、有鼓励、个别指导到位、教师板书清晰、使用多媒体技术恰当.......
     
     这么多优点,咋就感觉这课不对劲呢?

 
     优化开始:先问问题,思考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1、为什么要设计增加这节习题课?(自然是考计算,为什么考计算?)
    2、这节课A1、A2、A3处理为三个组分别做不同的题为什么?(每一组都有学生做的好的,课后组内又能辅导的,可是,没读题、没做题就听讲、对一些跟不上的学生浪费的环节)
    3、这节课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是什么(知识?方法?能力?)?
    4、学生已经有的基础是什么?(这是最值得梳理的)

 
    一节习题课,7道计算题,学生做这么多的计算题有什么意义?    在教师的思维中,考是教的目的。  学生的成绩是教师工作成就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提高任教班级学生成绩。练!练!练!是最常见的方法。

 
   对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考?为什么这样考?学生为什么要在学校学习?都应该学习什么?教师思考的很少。

 
    还是进入主题吧!用情境策略来优化这节课。

 
   先弄清两个问题:
   1、考是用来检查学习结果的,用计算题的形式考察,能够考察出学生规范结题步骤,解决问题有依据(公式)考察比热容、热量、温度等物理知识、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计算能力、应用能力等。
    规范、严谨是品格;比热容、热量、温度等物理知识是形成物理观念的基础;考察的各能力中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在中考实际中,热学计算题被教师技能化处理了,学生在强化的练习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因为简单,所以就忽视了考察的能力点。
   2、增加习题课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决绝问题,在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知道学习比热容的概念是有意义的。学习物理知识是有意义的。
    仔细观察学案中的习题,只有B2和C1有实际意义。其他各题都是为了计算而计算,大量的重复劳动。

 
    我们就保留B2和C1两道题,将习题教学做成问题教学。

 
   环节一: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问题
   据研究,吃早饭是提高成绩的一个因素。小明的妈妈准备早餐时,热奶是每日必做的一件事,加热奶有很多方法,........,将袋装奶放进热水(100以下)中加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如果要将一袋250g的奶从25加热到能喝色事宜温度50  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牛奶的比热容、牛奶吸收的热量......

 
    运用这个真实的情境命题,本身就基于核心素养设计。阅读中获得“吃早饭是提高成绩的一个因素”健康生活。妈妈每日做早餐,妈妈的对孩子的爱护照顾。烫奶的热水不准超过100的质疑。能喝的奶的事宜温度50 .这些,有的是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有些对解题没有用但是学生在读的时候获取了生活中有用的信息。

 
 环节二:从实际问题中抽取一部分命题作为命题的素材:我们先解决牛奶比热容的问题
1、将一袋250g、25放进装有1.5kg85的热水中,烫了XX分钟(教师设计时要考虑数据的科学性)奶和水达到热平衡(温度一样)此时测出水的温度是XX  ,求出奶的比热容。
学生习作、教师评价(初二进行的就算比这个情景难的都有,考虑学生的情况看是否需要作为示范讲解,建议学交流思路后独立做,然后互评、师评)

 
练习巩固
2、我们将奶的比热容作为已知条件,将一袋250g、25加热到50  需要多少kg的80 的水?

 
附加:创作命题
3、在用水加热奶的情境中,已知一袋奶250g、25,在设计一个问题,求不同的物理量。(优等学生做。创造,考虑物理量的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师可能会认为,一下子就上升到这么“难”的问题,学生能行吗?
打个比方,如果你教孩子初次煮方便面,你会怎么做?
煮方便面是一件完整的事儿,不能肢解处理,锅放在灶台上、香锅里添水、打着炉火、加热到开、放方便面、煮多长时间、盛出来,在这些环节中,有些是原来就会的不用教,抓住关键问题如怎么打火、什么时候下锅、煮的时间,提醒一下,绝不是每一步都要练习后才做这件事儿。

 
做热学计算题是一样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会了计算的规范要求、会公式、但需要熟物理量的符号、能从题的情境中已知量进行对应,然后解题。一步一步分解练习,就像住方面便面还要先反复练习坐锅、倒水要一样,任务的拆解是学生的一项能力,所以,设计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从知识的知道向理解和应用层面发展。至于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需要了解为什么跟不上?研究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学生跟上,而不是抛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平主观,决策教学。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