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命题的着力点及其题例分析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9-09-27 09:53:25 点击数: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命题的着力点及其题例分析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周惠娜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业考试 命题 着力点 题例分析
摘 要:新课程下的考试命题是初中地理教育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在命题中展示学科主干,强化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彰显学科特点,突出地理图像考查;关注社会问题,强调在运用层次上的考查;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设计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评价理念指导下的命题重点,是地理学业考试命题者编制试题的重要基础,
命题是考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新课程下的考试命题更是被视为初中地理教育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抓住新课程评价理念指导下的命题重点,是地理学业考试命题者编制试题的重要基础,是命制优秀试题的着力点。本文选择了近年来福建省及部分省市的地理学业考试典型试题做分析比较。
1.展示学科主干,强化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
地理是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范畴涉及很多门类和领域。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其编制的出发点则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构建地理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重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关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等内容的学习。
所强调的地理学科能力包括记忆地理事实的能力、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描述和概括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发展变化的能力、判读和填绘各种地图及示意图的能力、分析和使用各种文字、数据、图表信息的能力、掌握我国区域特征,理解国情,国策及国土整治措施的能力、掌握世界区域和主要国家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地理计算与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简明的推导分析和定性说明的能力、正确分析评价人地关系,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命题时重点考虑的内容,命题者应把持学科能力的评价标尺,高密度地通过有限的试题,对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有效的检测。
试题正例:
(1)图中黑粗线大致是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农业以 业为主。
(2)我国有四大牧区,A是 牧区。
(3)用一句话概括出省级行政区B的地形特征 。
(4)图中C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
(5)根据你的理解,把下列有关西北地区内容的字母代号按因果关系联系图中。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C.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D.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点评】
该题以我国西部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行政区的划分、以及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改变了要求学生单纯死记硬背地理数据、地理特征的命题思路,引导学生重视局部区域图的判读能力、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
试题反例:
2005年(某)市的人口出生率为
俄罗斯重要的港口、第二大城市是
A.莫斯科 B.伏尔加格勒 C.圣彼得堡 D.海参崴
【点评】
上述两题都是单纯记忆性试题,能力要求十分单一,没有一定的演绎和迁移。所考查的记忆内容又不是地理学习的主干内容,考查的意义不大。这种试题如果频繁出现,就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严重的误导。
2.彰显学科特点,突出地理图像考查
地图以及各种地理图表是最具学科特点的地理语言,与文字材料相比,具有清晰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新颖多样的地理图表给考生更多的地理信息,更广阔的比较分析空间;同时为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空间想象、信息提取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地理命题中,各种地理图表应该成为地理试题的最重要的背景材料,这对于提高了地理试题的信度,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学地理图像系统中,可以成为考查重点的图像类别包括:(1)地图:地图基础(比例尺、方向、高度、图例)、分布图(区域图、自然地理分布图、人文地理分布图等);(2)示意图:示意图(原理、结构示意图)、运行模式图、景观图、过程联系图、漫画、照片等;(3)统计图:坐标图、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相对百分比曲线变化图等。
试题正例:
(1)此时,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甲、乙、丙、丁四点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两人分别从甲点和乙点向正北方向同速行进,发生的情况是
A.他们会在北极相遇 B.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C.他们可在赤道相遇 D.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点评】
读图分析题是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的最主要特点是图文联系紧密,配合恰当,学生必须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而后以图思文,以图释文。
试题反例:
(1)对地球仪上纬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一条 B.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C.都是半圆 D.长度都相等
(2)图中与120°E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0° C.90°W D.180°
(3)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当太阳直射赤道时,X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白天长,黑夜短 B.白天黑夜一样长 C.极昼 D.极夜
(4)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1年 B.24小时 C.2小时 D.1小时
(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上有五带的分布 C.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点评】
该题是名不符实的读图分析题,题目中的图和文字是相脱节的,学生即使不读图也可以完成题目所提的问题。试题虽然没有内容上的错误,但却无法体现读图分析题所应具有的功能,充其量只能说是填充题或简答题的简单组合而已。
3.关注社会问题,强调在运用层次上的考查
近年来全国各地优秀中考地理试卷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地理学业考试不是难度、广度的竞争,而是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的竞争,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竞争。它既要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及其综合素质,也要考查考生今后的学习潜能。在多个层面的考查中,其重要的立足点是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检测。将社会问题纳入试题,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是检测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值得强调的是,社会问题考查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地理知识的时效性,更是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判断、综合和分析能力。
试题正例: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期以来,长江中上游山区的人们砍伐树木作为燃料和木材,致使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覆盖率由30%缩减到13%。由于缺乏树木保护,土地裸露,土壤轻易被雨水冲走,增加了长江的含沙量。
据实地考察,长江干流自攀枝花以下,共有工矿区5万余家,年排放污水60多亿吨,形成沿岸污染带。长江干流是沿江城镇主要的水源地,目前共有各类取水口500多个,基本上都受到了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目前长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为了促进长江沿江地带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说说如何保护和治理长江生态问题。
【点评】
试题通过反映现实问题的文字材料的引入,意在考查学生有关对长效热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认识,检验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上。学生要正确做出选择,必须有相应知识的积淀和获取信息(从材料中)、调动运用原有知识的能力。
请根据左图回答:科学考察船东出亚洲、途径太平洋、A 运河、B 洲、C 洋、D 洲、E 洋、F 海峡,最后返回祖国。
【点评】该题以2005年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这一热点问题的相关文字和环球线路图设计为试题背景,考查“大洋一号”航线所经过的运河、大洲、大洋和海峡,是简单的地理事物的再认过程,对材料的地理问题挖掘不足,展开不够,材料本身只是试题“华丽的外壳”,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测评功效。
4.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地理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对于指导地理学业考试命题有重要的意义。试题设计应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地布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贴近生活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乡土地理是学生综合学习地理知识的载体,命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实际设计试题,拉近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充分体现地理的有用性。
试题正例:
读下段文字,根据要求绘图并回答。
我市某山村为更好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山村经济,拟请专家对本村土地利用情况作重新规划。下面是对该村的描述:“……村庄北部是山地,山上层层梯田,果树成林;一条小河发源于北部山地,蜿蜒从村东绕村向东南流去;村西是一片常年有水的水塘;村东是一片土地肥沃的良田……”
(1)请你根据以上的描述,按照地图的基本要素,绘制一幅平面简图(只画横线上的内容)。
(2)对于该村的经济发展,请你从山地、水塘、良田中,任选一处,谈谈你的建议与设想。
【点评】
这是所谓的“材料在外,知识在内”,即考查的落脚点不是乡土材料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地理问题。这种命题思路有利于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只有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注意积累,在掌握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试题反例:
根据对家乡的了解, 填写下表。
纬度位置 (填低中高纬度) |
地形 |
特产 |
旅游景点 |
主要的自然灾害 |
|
|
|
|
|
【点评】
该题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要检验学生是否较全面地记住乡土材料所展示的基本内容,除题干外,试题中没有任何可供学生阅读和获取的相关信息,只要求学生在机械记忆的层次上做文章,这种命题思路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5.设计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重要基本理念,中考地理命题也应该具有开放性,试题应留给学生较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此类试题是指那种对条件和结论无必然限制,但却能够反映答题者对条件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对知识总结、整合能力的试题。
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是条件开放(将试题中的部分条件省略,同时保留其它条件,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开放性试题。利用假设的情境来设置地理开放性试题,是条件开放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结论开放(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观点)、思维过程开放(是只有条件与结论,要求探究中间过程的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属于过程开放性试题。它往往要求答题者发挥想象、做出种种猜测,并通过对各种猜测合理性的推理与判断,最终揭示出其思维过程)。
试题正例:
某年假期,假如你沿着大约东经120°在旅行,沿途拍摄了许多照片,同学们非常羡慕你,向你询问以下问题。
(1)这些照片分别来自哪里?
(2)哪些照片可以在中国拍摄到(写字母)?
(3)任选两张照片,详细介绍一下房屋的建筑特点,说说这样的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老师请你给全班同学介绍这5张照片,请准备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
这是一道考查聚落知识的运用性试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片资料说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说明聚落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1)(2)小题设问条件的限定程度较大,学生只有在了解图像所反映的聚落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解答试题。(3)(4)两题体现开放性,让学生任意选择不同图片回答,并且不完全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作答。
试题反例:
结合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就家乡经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点评】
试题限定不足,设问过泛,为追求试题的开放性而牺牲试题评分的可操作性。有人认为,开放性试题越开放越好。其实,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度应该有一个限度,就是说“开放”是有条件的,条件或明示或隐含于试题材料和设问中。“开放”不是洞门大开,无遮无挡,因为总体来说,越是开放的试题其评分标准的把握就越难,评分的误差也就越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越不能保证。
总之,只有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把握命题重点,加强命题研究,才能使地理学业考试试题更好地发挥其测试功效,并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正确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