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价值取向 促进教改实践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9-09-18 13:35:05 点击数: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所以,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原来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现在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在近半年的教改试验中,我感到最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原来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教两三年就轻车熟路了,因此不少教师就从此开始吃老本,看看教材就能上课。而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大连试验区的每一位地理老师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教研员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地理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彻底转变了观念,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师生关系的改变
在新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及师生关系的相互建构。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讲《人口问题》时,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计划生育不侵犯人权吗?我还有一个哥哥,我觉得有哥哥的感觉真好。”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结果学生一致声讨美国的所谓人权论调,既然有人权就不应该轰炸我国大使馆、就不应该干涉别国的内政;计划生育政策符合我国的国策,在家中我们虽然少了兄弟姐妹间的沟通,但我们有同学、朋友。再说,为了整个民族的兴衰和未来我们应该有“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了也因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但现在学生已经摆脱了这种顾忌,他们的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在走廊里孩子们见到我会很亲切、很随意的问一声“老师好”,这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由衷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融洽交往已使学生心灵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解放,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变成自身生命活动、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
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组织形式已经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我们正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即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格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小组合作式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上我们经常给学生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竞赛或抢答。这种形式将原来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如《世界三大宗教》一课,我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教学。为了使本组获胜,学生们查找资料、积极合作、认真准备,课堂上生龙活虎、你追我赶,气氛异常活跃,他们还查到了很多我所不知的内容,如伊斯兰饭店的“汤瓶”、南方赛龙舟及傣家泼水节的由来等,原本都是我备课时没有的内容,而是后来一边上课一边添加上去的。
2.人体互动式
即运用学生的身体自动或身体互动方式进行教学。如讲《地球的公转》时,找5名学生做公转的演示,外圈4名高矮相当的学生分别扮演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这四日的地球,中间的学生扮演太阳,在演示公转的同时,还要考虑自转。学生需要把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他们在参与表演及对他人的观察、评判中得到的感官认识要比一张教学挂图的效果强烈得多。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表演的观摩者、发现闪光点的拾金者、鼓励自信心的激励者。学生在玩中学,主动汲取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3.角色体验式
我们经常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如讲述《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做一次军人、司机、游客、农民;讲《人口问题》时,让学生扮演市长、普通的市民、来自农村的打工仔、打工仔家乡的亲人;讲《乡村和城市》时,让学生扮演不同地方的房屋设计师去设计当地的民居;介绍《北京四合院》时,让学生扮演房地产商、城建局局长、北京市民、中外游客等等。让学生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实现教学的真正目标。
4.实验方式
即运用理化生的实验方式解决地理问题。如在讲授《降水的季节分配》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发放试管和带颜色的水,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与传统上指着一张“降水量柱状图”讲解相比,这种方式会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成效更显著。
5.人机对话式
我们已开始逐步将地理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到微机室上课,实现了地理课的人机对话。学生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游戏,访问教师自制的网页,从而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这种开放式的课堂鼓励了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服务于培养人的教育取向。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在初中处于“小学科”“皮肤科”的地位。学生往往刚开始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目的性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重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实行了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建立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的《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讲到每天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组织了班内的天气预报比赛,形式不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确定预报内容,每组派代表参赛,代表的得分即为小组每个人的得分,并计入课堂表现成绩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组都认真准备,效果特别好。有的预报台风,有的进行军事天气预报、农业天气预报等,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把自己个性化的东西转变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才能把学生们的个性充分挖掘出来,实现课堂评价的价值取向。
平日教学中,学生可随时对我们的授课提出质疑,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们同学生共同探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切身体验,注重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这种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而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如《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课,我们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意设想世界各地不同的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有的孩子的设想具有科学性,有的孩子的设想不具有科学性,但科学性与否并不重要。这里我们这样评价学生:同学们的设想都非常好,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检验自己设想的科学性。再如《人口问题》一课,在讲完人口增长过快、过慢所带来的问题后,我们让学生担任一些国家的人口专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各自的人口政策,孩子们都积极地设计方案……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活动很多,而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回答精彩的孩子我们给予了最热烈的祝贺、表扬、鼓励,对答案明显错误的孩子我们用最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纠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正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终生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完整的社会人。
本学期我校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期末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占25%,包括课堂纪律、《地球仪模型》的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体现评价的开放性;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题、绘图题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地理小论文占25%,开学初向全体学生征集课题,教师从征集到的近百条课题中汇总出5个专题,学生可任选其一,如对专题以外的其他课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老师审定后自行撰写。开学初教师即公布此方案,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4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可以说方案的实施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评价的主体取向已基本形成。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上述变革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因为新世纪学生学习的目的应是掌握能够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准则与规范,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探索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能力。如《世界三大宗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等内容学生知之甚少,我们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教师在授课前两周向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业务时间查找相关材料和信息(教师提供一定的查询提纲,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以此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些学习方法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所以,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中,只有积极为课改实验大胆尝试,才能为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多出力、出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