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9-03-22 08:12:59 点击数:
地方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地方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1.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地方课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其他介绍
1.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地方课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其他介绍
一、国家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从狭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无论广义的国家课程还是狭义的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国家课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质量标准,它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清楚、具体的教育质量标准。国家课程向学生、家长、教师、地方政府、用人部门和公众清楚地界定了期望学生学习达到的成就标准,规定了所有科目的学习应达到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可用来制定改进的目标,衡量目标的达成度,实施监控,以及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集体之间和学校之间就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比较。可以说,国家课程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依据。
第三,提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国家课程从总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虽然是基本的、较低要求的,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这就有助于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框架,从而使不同学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留有充分的灵活余地。因此,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并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公众在评价学校教育时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的依据就是国家课程及其标准。国家课程可增进公众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和预期取得的成就的了解。它为公众和教育界人土讨论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基础。
二、地方课程的含义及其目的
地方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而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无论是地方出台的各种课程政策,还是地方开发的各类课程,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达到或实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目标。因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在主要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不同的是,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地方课程可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但不是国家课程的延伸。
第二,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确保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而且国家课程只规定一些主要的学科。但实际上,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多,国家课程不能全部覆盖。因此,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最低标准和基本要求,对于国家课程所没有涵盖的、不能满足的、无法考虑周全的内容,地方课程正好可以弥补。
第三,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基础教育是由地方负责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因此地方政府总是期待教育能够和地方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文传统相结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很明显,学生对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对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地方课程的覆盖区域、范围或人群相对要小一些,可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使得教育与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第四,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无论是地方课程的管理还是地方课程的开发,都对地方提出很高的要求。地方要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这就有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比如某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课程,不再选用其他出版社的教材,而是以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可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所确定的课程门类以外,新开发、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某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民族风情及其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别藏风情”。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第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如前所述,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比如,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兴趣、家庭背景的不同,有些人不太喜欢英语,而有些人特别喜欢英语,将来准备报考大学的英语专业,这样,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英语课程以外,还可以另外开设一些英语课程,比如英美文化概论、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改革,促进其成员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而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国家课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质量标准,它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清楚、具体的教育质量标准。国家课程向学生、家长、教师、地方政府、用人部门和公众清楚地界定了期望学生学习达到的成就标准,规定了所有科目的学习应达到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可用来制定改进的目标,衡量目标的达成度,实施监控,以及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集体之间和学校之间就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比较。可以说,国家课程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依据。
第三,提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国家课程从总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虽然是基本的、较低要求的,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这就有助于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框架,从而使不同学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留有充分的灵活余地。因此,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并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公众在评价学校教育时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的依据就是国家课程及其标准。国家课程可增进公众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和预期取得的成就的了解。它为公众和教育界人土讨论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基础。
二、地方课程的含义及其目的
地方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而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无论是地方出台的各种课程政策,还是地方开发的各类课程,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达到或实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目标。因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在主要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不同的是,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地方课程可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但不是国家课程的延伸。
第二,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确保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而且国家课程只规定一些主要的学科。但实际上,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多,国家课程不能全部覆盖。因此,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最低标准和基本要求,对于国家课程所没有涵盖的、不能满足的、无法考虑周全的内容,地方课程正好可以弥补。
第三,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基础教育是由地方负责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因此地方政府总是期待教育能够和地方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文传统相结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很明显,学生对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对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地方课程的覆盖区域、范围或人群相对要小一些,可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使得教育与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第四,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无论是地方课程的管理还是地方课程的开发,都对地方提出很高的要求。地方要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这就有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比如某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课程,不再选用其他出版社的教材,而是以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可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所确定的课程门类以外,新开发、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某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民族风情及其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别藏风情”。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第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如前所述,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比如,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兴趣、家庭背景的不同,有些人不太喜欢英语,而有些人特别喜欢英语,将来准备报考大学的英语专业,这样,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英语课程以外,还可以另外开设一些英语课程,比如英美文化概论、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改革,促进其成员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而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