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民歌教学之我见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8-12-13 09:30:27 点击数:
初中民歌教学之我见
摘要:民歌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 对初中民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创设情景;民歌教学;学生素养;可持续发展;
民歌, 顾名思义是人民之歌, 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是华夏民族对大自然、生活和信仰热爱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良好的传承该文化瑰宝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而通过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和实施良好的民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情操和素养,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通过民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
民歌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植根于千万华人内心里, 在流行文化普及的今天, 很多初中生对民歌及其概念了解非常有限, 此时就需要通过民歌教学这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这种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民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三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民歌教学中发现教学不能局限于本地特色的民歌学习要涉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民歌如华北, 内蒙, 白族, 藏族等, 通过这些民歌的教学可间接向学生展现祖国人文生活画面及壮丽山川秀水, 体会各民族各地域美好、鲜活的生活画面,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从感性层面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授内蒙民歌《牧歌》时笔者先让学生闭起眼睛整体欣赏, 然后朗读歌词“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再引导学生思考歌词所描绘的景象有学生回答从歌词中感受到了一副原生态纯自然美的图画, 在画面里依稀可见上面是蓝蓝的天空和白白的云, 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雪白的羊群。最后学生通过个人思考, 小组讨论后, 基本都能感觉到一副和谐自然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景象,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认同和珍惜。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古人云“唯乐不可以为伪”, 意思是讲在音乐的面前, 每个人都是真实的, 只有懂与不懂, 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如何让初中生听得懂进而喜欢,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喜欢的方式用心倾听, 随着音乐的起伏会使受听者产生空间想象及情绪上的变化, 以及对细腻情绪想象性的体验, 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力会得到不断强化。例如在传统江苏民歌《茉莉花》中“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茉莉花呀茉莉花”笔者就从茉莉花的色、味入手引导学生想象整体画面, 在一处地方盛开着一片茉莉花, 纯白色容易让人产生怜惜, 这种怜惜可以是对周围地理环境的怜惜也可以是对幻想与现实差距的怜惜。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联想, 通过交流和分享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1]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民歌是古人对生活、自然及信仰的抒发方式, 大多表达积极正面的信息。例如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然地崇敬, 对信仰的虔诚, 对爱情的忠贞等。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美好爱情的描述, 比如诗经里的《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就是情窦初开年代, 唯美而纯真的爱情。笔者通过对这类民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当今社会上复杂而又畸形的爱情意识形态抛在脑后去追求快乐而又归真的爱情模式, 就像诗中描述的追求窈窕淑女一样, 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正确的爱情观。
二、创设情境教民歌
有效的民歌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处于积极, 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生处于生长的青春期阶段, 对任何事情具有极强的好奇性, 可塑性高, 所以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和内容相结合对教学课程进行精心设计。
笔者在多年的民歌教学过程中, 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中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制造或创设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2]音乐教学作为一门以情感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科, 情境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教学中的民歌教学更需引导学生去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教学中就要以民歌为主要依据,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民歌内容为主体的生动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使学生在情景中感知、体验、理解和学习民歌, 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培养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歌歌词创编的能力, 进而使学生喜爱民歌。这种教学法使民歌教学的空间范围得到了延伸, 使教学气氛得到进一步活跃, 改变了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有效结合起来, 在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共鸣的过程中, 有效的进行了民歌教学。
笔者在民歌《青春舞曲》教学时,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教育理念, 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 将课堂设在僻静的舞蹈排练厅内, 课前教师在厅内摆放了手鼓、羊肉串、葡萄干……然后用多媒体来展示新疆的美丽画面, 同时笔者穿上长裙套上小马甲, 辫起小辫戴上小花帽, 让学生更多的从视觉上去感受新疆的美丽。接下来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抢答歌名 (歌曲都是学生小学学过的新疆民歌) , 由歌曲《娃哈哈》, 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了解的关于新疆民歌的知识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扩展后引出课题《青春舞曲》。然后笔者通过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在听赏中感受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由多媒体出示谱例:
新疆典型节奏谱:X.X X X XXX XX|X.X X X XXX XX||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动手画拍练习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感受新疆民歌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通过模唱加强对民歌中衬词的理解, 强调演唱时衬词要唱的轻巧;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能完整演唱后, 教师设计了大量的音乐活动来引导学生, 例如利用手鼓, 边拍鼓, 边演唱, 带领学生分小组在排练厅内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伴奏、编创舞蹈, 很好地解决了即兴创作和歌表演教学的重难点,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得到培养, 更重要的是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抓住音乐本身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青春舞曲》, 歌唱《青春舞曲》, 表现《青春舞曲》, 引导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表现音乐,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笔者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 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只有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 才能使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音乐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另外, 在教学中, 笔者还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 教师只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 使学生热爱音乐, 使音乐课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三、利用自身优势, 别出心裁教民歌
民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夏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感受秀丽山川, 不同人文背景并传承发扬。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 笔者认为在明确民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确保民歌教学可持续发展还可结合实际情况, 巧妙设计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下文结合“信天游”为例阐述实现该目标的途径。
笔者小时候在陕西生活过, 可以说是听着“信天游”长大的”, 所以教唱时特别有感觉。首先笔者通过欣赏教学, 让学生体会信天游的乐理特点, 感受其蕴含的文化感情。笔者抓住学生的爱好, 制作视频:先播放星光大道中阿宝 (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西部歌王) 的比赛场面, 再播放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截取的四首风格不同、有情节和画面的信天游歌曲, 引导学生走进陕北去寻找信天游的足迹,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自身的积累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脚夫”这种特殊人群产生了信天游。信天游一般都旋律宽广、自由, 无拘无束、结构简单、信口漫唱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体会信天游的音乐表现形式, 笔者亮开嗓门, 用陕西方言来朗读歌词, 让大家一起来体验信天游的“味儿”。同时组织同学们学说陕北方言中最简单的常用叠词、助词叹词来表现歌曲中亲昵的语气和宣泄情感的音韵, 如, 羊肚肚儿、兰花花儿、金线线儿、那个、哎呀……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信天游的双四度跳进, 两句、四个腔节, 对称的审美情趣, 笔者鼓励学生们采用高亢自然地演唱方式, 体会信天游的韵味。教师告诉学生, “能模仿成啥样就啥样”。引导学生两步走:一是唱会——学“甩腔、断腔”等技巧。一遍一遍的模仿弄清楚在哪甩? (在上句中间, 高音延长的尾部高音与尾音形成四度跳进处。) 帮助学生体验信天游的“腔节”知识点。二是唱好——试着甩腔时, 真假声结合 (强调四度跳进的尾音处用假声) 。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即兴填词创作:《赶牲灵》填词, 创作师生版信天游。要求:上句比兴, 下句点题;运用叠词, 尽量用上衬词。老师先写出:后排排的 (那个) 男生呦, 请抬抬 (那个) 头; (哎呀) 快睁睁 (那个) 眼睛呦, 往黑板 (那个) 看。学生马上回应:前面面的老师呦, 请行行好;可怜的我们呦, 累坏了。师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进行幽默风趣的演唱。
在整个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陕北民风及区域文化,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信天游的音乐特点及形成原因, 让学生知其然想其所以然, 加深对民歌音乐的理解深度;引导学生在学唱和创编中反复体会民歌的深厚魅力确保民歌教学的可持续性。课堂中教师根据民歌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了感受与鉴赏、表现和创造三种有效途径, 提升了学生兴趣确保了民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传承及发扬需要每个国人的参与, 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在初中课堂民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民歌教学是任重而道远。本文举以上之例, 无非是说明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活动。人有差别, 教无定法。希望为民歌的普及和提升新一代国人文化认同感提供一定程度科学合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