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腹地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8-12-12 09:43:18 点击数:
音乐欣赏: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腹地
摘要: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欣赏的“能量源”,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与创造力。通过重组音乐欣赏的课程资源、开发音乐欣赏的课程形式、重构音乐欣赏的课程内容, 打造并研发音乐欣赏的“课程群”。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量源;课程群;
引言
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 发展音乐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目前, 不少地方已经明智地将音乐课程纳入了中考范畴, 而音乐欣赏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音乐欣赏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通过音乐欣赏, 拓宽学生胸襟, 涵养学生人格, 让学生成为生命充实之人。
一、关注欣赏的“能量源”, 实现音乐教学价值超越
“审美”是音乐学科教学的意义规定。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读谱识谱、音乐欣赏、学习态度、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 将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审美欣赏学习的“能量源”, 启迪学生智慧、修炼学生品格。
1. 发展音乐感知力
“感知”即感觉和知觉。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审美感知发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所谓“音乐感觉”, 是指借助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长、音色和音强等个别属性的能力。所谓“音乐知觉”, 是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调性、调式等的细微辨别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结构美、旋律美、意境美, 表现音乐的变化美、力度美, 发掘出音乐的节奏美、和谐美, 继而归纳出音乐美的法则, 并保存为内心感悟。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展开音准听辨训练, 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 或者演唱一段乐曲, 让学生留心音高、节奏等。展开节奏听辨训练, 让学生用“拍手”或者“念大”的方法表达。展开旋律听辨训练, 让学生唱出旋律中的最低音和最高音, 说出结束音或旋律中某一音出现的次数等。
2. 提升音乐理解力
音乐理解不同于以概念和推理为基础的理性理解, 它有着强烈的感性色彩。正如德国著名“文化—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说, “美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宇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个性气质的差异, 使得学生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学中, 要着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 盘活学生的审美想象。
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时, 笔者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船歌的历史, 之后让学生聆听乐曲, 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学生在听《六月船歌》中感受到古典音乐的永恒魅力。也许乐曲本身给我们描绘的是空灵的景象, 学生徜徉在似有还无的情绪和景象之中, 神思自由驰骋, 仿佛看到“空旷的湖面上, 一叶小舟从氤氲的雾气中静静行驶过来。” (摘自学生的音乐欣赏笔记) 在这种审美理解与想象中学生获得了一种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
3. 引发音乐创造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天生就有着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音乐感知、音乐理解的基础上展开音乐创造。音乐创造能够让音乐课堂、音乐教学变得灵动起来, 由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 欣赏七年级上册的《茉莉花》, 大部分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都非常熟悉。当笔者的钢琴声响起时, 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随歌摇摆, 脱口而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教学中, 笔者创设了一个“文化大餐”, 鼓励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 就其新版本、新版本、二胡版以及创造性作品版等多版本展开讨论、交流。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被激活了, 他们也纷纷创编新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茉莉花》。
二、构筑欣赏的“课程群”, 展开音乐课程研发重构
研发重构音乐课程, 建设基于国家音乐课程基础上的课程群, 让它成为初中教师音乐教师展开教学的逻辑点、生长点和音乐评价的依托点, 让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看待人和世界的“第三只眼”和开启音乐世界的“密钥”。
1. 重组音乐课程资源
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教学中, 一是注重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沟通;二是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社区文化资源等;三是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以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为例, 教师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等是有效展开音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例如, 教学《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 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流行乐曲《不想长大》, 对比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乐》, 让学生展开对比欣赏, 突出作品的曲式结构。课程资源的拓展, 帮助学生形成了对乐曲的整体性文化认知。通过“画线条”“对比”等诸多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作品的内在关联以及音乐与其他文化之间的逻辑、价值关联。在这种资源拓展、整合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2. 开发音乐课程形式
学生音乐学习的方式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将“戏剧元素”“舞蹈元素”等融入音乐教学实践, 形成“音乐剧”“音乐舞”等形式。如音乐剧, 在将戏剧元素融入音乐课程中, 学生可以打开心扉, 找寻到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开展“看戏”“唱戏”“演戏”等活动, 进而让音乐课堂生机勃勃。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找寻到自我的存在感, 他们彼此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表演技能。
例如, 教学《中国龙吟》 (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 中的学唱京歌《我是中国人》, 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京剧艺术中的“唱念做打”的功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京剧知识, 将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碧玉簪》选段和《唱脸谱》选段等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京剧的魅力。此外, 在“互联网+”的时代, 教师可以将“微课”“云平台”“大数据”等操作方式引入音乐教学, 这些现代技术的引入, 无疑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形式。
3. 重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旨归在于让学生懂得感受、欣赏、创造音乐美。因此教学中, 必须找到音乐课程美的形态与学生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 拓宽学生音乐课程, 为学生禀赋发展、潜能发掘等选择和发挥空间。教学中, 要在音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上拓展、开发校本课程。基于此,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对音乐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与重组。
一是国家课程, 体现为教材为主, 融声乐、器乐门类等的课程, 教学中教师既要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又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界;二是地方课程, 表现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如京剧、昆剧等、音乐艺术、民俗音乐等;三是校本课程, 这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发设计的服务于学生的音乐课程。如学校的“百篇名曲鉴赏课程”, 就是通过鉴赏、创造等手段, 不断唤醒学生的耳朵, 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力、想象力,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如我们根据八年级的教学内容, 围绕学校馆校衔接——“红十字公园”, 开发了《长征组歌》校本课程, 通过观看电视剧、参观长征博物馆中的相关图片、朗诵诗歌等, 在校本课程中将影视、诗歌、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 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结语
音乐欣赏教学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自然人”走向人格健全的“音乐人”“审美人”“艺术人”, 学生的音乐生命、艺术生命获得了充实。音乐欣赏让音乐与学生的人生得到了有效的统整, 为学生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