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功和能》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8-04-24 10:20:54 点击数:
2018.4.4.37中
骨干教师开放课
上课者:曹晖
上课内容:功和机械能复习
复习目标:
1.能判断出力在什么情况下是否对物体做功;记住功的公式、会用功的公式计算;
2.记住功率的公式、会用功率的公式计算,能明白功和功率的含义,能辨别它们似是而非的说法;
3.会判断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并根据相关因素判断它们的大小;
4.能够表述探究动能大小相关因素的实验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并用此方法将其推广到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探究;
5.能列举机械能转化的实例。
教师观课反馈1
1、听课收获:
1)本课你能直接运用到你的复习课中的内容是什么?
前测题与课堂提升的恰当衔接,通过相似题的比较解决学生审题和知识运用间出现的问题
2)本课的方法你能迁移到你的复习课中的是什么?
精选例题,前测与后测与例题的匹配
3)本课对你启发最大的是什么?
知识块的小结,在前测的基础上计算题直接展示标准答案,课堂上的习题量
2、対区域复习模式实践:
1)你感觉目前操作最困难环节是哪个?原因?
学生对8年级学习内容遗忘太多,回顾知识用时多,课堂复习时间紧,课后辅导任务量大
2)你目前操作最熟练的环节是哪个?
细化复习目标设计学案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观课反馈2
1(1)例3的那部分内容可以直接运用到我的复习,既包括了能量转化知识点,又包括功和能之间的关系△E=W
(2)每做完一个考点的练习题,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方法,之后把学生前测错误的题再次提出来,用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加深学生印象。(3)基础和拔高兼顾,时间分配的也十分得当
2.(1)我的困难是复习课知识内容太多,对于知识整合有欠缺,所以课堂会有重复不够高效,我想主要还是自己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得不够深。(2)比较熟练的是确定复习目标,学案配题比较合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基础上。
教师观课反馈3
1听课收获:对知识框架的处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对其他章节的处理上,都可以运用相同的模式。
2、対区域复习模式实践:我感觉目前操作最困难环节是对时间的把握,对知识点处理太细的话,课堂时间不够。目前操作最熟练的环节是对知识点的处理
教师观课反馈4
.1、听课收获:
1)本课直接运用到我的复习课中的内容是例题的选择有层次知识覆盖范围广。
2)本课的方法能迁移到我的复习课中的是启发点拨到位,讲练结合。
3)本课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抓好目标知识点的复习,配以适合的习题,达到预期效果。
2、対区域复习模式实践:
1)感觉目前操作最困难环节是课堂时间有限,完不成预期目标,原因是学生初二知识遗忘,跟不上节奏,基础薄弱,能力欠缺。
2)我目前操作最熟练的环节是目标分解、知识建构、例题解析.
教师观课反馈5
1、听课收获:
(1)板书设计、判断是否做功、例一、例三部分问题可以直接用到我的复习课中
(2)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进而补充知识框架;例题的设置注重知识的回顾,深化,变式
(3)习题设置由简到难,注重知识的深化理解与提升。
2、区域复习模式实践:
(1)习题的设置能力欠缺,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达不到高度;没有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法,做到方法的迁移利用,平时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不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2)我在操作上都不是很熟练,没有亮点
教研员观课纪实与分析
一、复习课设计分析:
1、复习目标全面完整、可操作。
2、课前测试卷和课后测试卷针对目标设计,总体难易适中,不同难度试题分配比例较恰当,主客观试题比例合适。
3、学案设计。结构完整,知识结构、例题、练习(练习册)全面。例题选突出重点(功、功率)难点(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的问题引导与变式)
4、教学课件:清晰、较简洁。能有效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二、观课纪实与分析
(一)课前准备:
1、课前检测、批阅、统计(昨天完成)
2、试播课件、熟悉媒体。
3、布置任务:学生看目标、填知识框图
4、板书知识结构框架
分析:
上课预铃之前教师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从课堂上教师使用媒体的熟练程度看,教师平日习惯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且利用时间产生效益意识较强。提倡课前的充分准备,不建议正常授课的时间延迟到课后,可以变化方式将学生的课堂任务任务足量,任务完成、讨论、思维延续到课后,利用|“惯性”顺势,而不是在课后还进行强调讲授,同样可以达到有效利用时间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
1、介绍复习内容——复习功和机械能
2、目标解读。
3、本章内容出现的考试形式。重在难点(目标4)。
4、知识结构引导复习
第一部分:功、功率
1、 PPt:起重机吊物、背书包,做功与不做功分析。
2 提问:拉力没有做过功,原因?
3、投铅球中,人在那个过程对物体做功了?(之前设计为:“投铅球中含有物理知识”有什么好处)
学生: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学生的语言表现出不会描述问题,“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那么能否说明学生思维没有理清呢?如果教师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学生很难发展有清晰思路的表达)
一组习题:例题、练习1、练习2
4、教师总结方法。
5、例题;计算功、功率
学生自己做、教师强调(和课前测的形式一样)
分析:
1、教师的复习讲解部分。 教师从问题解决开始”为什么没有做功“直指要害,实现回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向认识功、理解功行进。
2、学生的习练部分。此处习题的设计值得提倡。分析例题、练习1、练习2三道题设计上是有层次的。
例题1:已知物体在平面上不同路径中受力情况、路程情况,判断是否做功,做功大小
练习1:AB、CD两段变成斜面,告知力的条件,通过图判断距离大小,判断做功的大小
练习2:同样是斜面,判断做功的大小、力的大小、功率的大小。是练习一的逆向过程而供地大小的判断,更具有隐蔽性。
三个连续的问题是有递进的。
习题设计的层次表现:
1、平面上做功、做功多少
2、斜面F同,S提取信息
3、斜面,逆向思维。提取W相等的信息,判断F的大小、功率
这种设计层次习题的方法,难度加大不是知识的难度,而是审题,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深入理解知识,排除干扰,才能运用知识灵活。
3、功和功率的计算
此环节用时较大。颠倒一下做和讲的是顺序,既可以实现优化。从课前测看计算部分出现问题,19人,占总人数的50%,错误类型不详。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过课前测的解决又进入独立做题,这样做的结果不会做的依旧不会,会做的浪费时间。有将近5分钟的浪费。建议先通过例题,说明考点,答题思路、规范要求。规范解答。然后学生独立解决自己的课前测的问题。
第二部分、机械能复习
1、知识结构图:
2、巩固练习。——课前测的解决的。
分析:
如果教师进行简单的知识框架的建构后,回忆起基础知识,需要增加用实例说明考察的形式以及注解答题的技巧和注意的事项,是否需要增加内容要依据根据课前测情况。若学生70%过关,仅仅用交流的方式解决课前测问题即可(因为课前测是符合目标的)然后针对学生错处有指向性的强化练习
建议:增加例题:明确考点、考试形式、审题注意、答题准确性表达。
3、以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探究为载体,复习知识。提升能力,完成目标4.。此部分是本课的高潮。
分析:
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回答、总结复习实验探究的方法、思考点等,提升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经历探究复习后,在探究中追问用什么方法表示动能的大小,将功和能的关系疏离透彻。解释左后的现象就是自然推高的。
在后续备课组以及年轻教师的研讨时中总结以实验为载体的复习目标及有效的操作方法。
总复习中,实验素材de有效利用以及操作方法。
以实验为素材的复习可以实现:
1、回忆知识:本课中例题三(1)有动能的大小相关因素及根据相关因素大小判断动能的大小。功和能的关系。功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2、显性话科学方法、提升能力的作用。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方法是转换法系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动能的大小。可以用自身客服摩擦做共的大小来表示也可以用小球推动木块做功的大小来表示。而做功的大小又用距离的大小来表示,这样就用了两次转化。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地表达出小球动能的大小。因此就出现了,这个距离应该是小球速度(撞击木块)方向上的距离(“沿着模板长边”就是这样出现的。)另外,小球对木块的做功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因此木块的质量不能太大及不能用铁块代替。
3、提高探究能力。对实验过程当中,实验方案、操作步骤等多问为什么如何优化之类的一些问题,就是锻炼探究能力。
实验的处理方法:
1、视频观看,帮助学生回忆过程
2、学生过程描述,突出研究问题、科学方法、结论
3、教师设计深度思考的问题:学生交流碰撞、书写。(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能力提升)
4、教师检查书写、现场分析不同答案优劣、原因,逐渐形成审题、考点理解、书写准确完整,解决难读问题,提升能探究能力的方法。
4、简答题—原始物理问题解答。是本课的最高点。本课简答题不分使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完成的。时间仓促。从表面现象上看是完成了这一任务,实际上真正通过老师课堂上,这几分钟获得提高的学生微乎其微。
分析:
对于简答题最关键的是审题,从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将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点系起来,这里有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打简答题并不是不会单独的知识,而是分析现象提取信息的能力欠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导致表达混乱,抓不住要点。这些训练绝不是仅通过简答题专项就能实现的。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功和能的关系。这一点在例题三中做了充分的铺垫。对于优等生来说,就是一个顺势冲高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在复习课设计中,利用前后环节进行知识,反复强化。做好思维和能力方面的铺垫。能够大大的提高复习效益。
三、问题探讨
1、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关系。教师为了完成内容,帮助学生读题、分析题,然后让学生答题,学生知识熟悉,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教师读题不可取,语音重读帮助学生审题了,这是学生不会审题根源所在。
2、复习课整体架构和复习模式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复习以目标牵引,目标的达成体现在整节课的全过程中。如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渐提升。各个环节应该是相互链接,而不是孤立的。
3、如何处理好课堂上整体推进和分层分类辅导的关系。学生的差异,在复习课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可能会出现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的进度在十倍以上。那么教师在40分钟课堂上整体要讲的内容和时间分配必须有充分的考虑。压缩集中讲授的时间,才可能在学生的讨论、练习中关注两头的学生。
4、处理好,学生,听会和大队之间的关系高能力的题的答对,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大量的分析,分出学生答案层次,方能做到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