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教研新动态

语文的“病”与“变”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8-03-19 15:31:59   点击数:

语文的“病”与“变”
——“语文主题学习”十大课型诞生记
                              
2007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一年一度的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投票结果揭晓:对语文老师的平均满意度9.73,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而且,对初三语文老师的平均满意度只有9.44,远低于初一、初二语文老师。这个结果,深深地刺痛了语文老师。要知道,80%的语文老师担任着班主任,学生与他们之间有一份天然的感情,看在面子上,也不能让老师如此难堪哪!
语文“病”了
那么,究其原因,是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低下,还是另有原因?2007年11月,广文中学首次到高中学校回访毕业生。“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各科的喜欢程度分别是多少”一项的调研结果显示,语文学科竟然排为倒数第三。显然,学生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他们不喜欢语文学科的教学!
“症”对了,“药”就好下了。于是,研究当下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成了改进语文教学的首选:“你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请分别列出相关要素,从最重要的开始排列,不少于10条。”
反馈的结果令人震惊!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到了厌倦的程度:语文课枯燥、乏味;需要理解、背诵的太多;老师支离破碎地讲,没有意思;课太死板,不生动;老师过于严厉,无新鲜感、幽默感;训练太多;惧怕,不愿意上语文课;很无聊,厌倦语文课……而一个高中生的短文《语文死了》,在表达对语文教学无奈的同时,也令老师们相视无语。
“语文已经死了。”文章开篇就这样写道,“一处写景,五六个作用;一句记叙写实的话,却暗合全篇,铺垫、暗示……仿佛每一个作家都成了柯南道尔。一处小小的细节,都在教师的解剖下,成了作者精心策划用以指出凶手的佐证。”“一篇美文被生生肢解,成了一个个技巧,那些文学大师,也在某些人有意无意的诠释下,成了技巧大师。语文,若是只剩下了技巧,无异于人被掠去了灵魂,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无独有偶。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也撰文尖锐地指出:“今天的语文是‘细嚼慢咽’,是‘精读细解’,是‘吹毛求疵’,是‘回字的四种写法’。事实上,在一篇课文中对于某个词汇的哪怕是最精辟的讲解,都不如学生在许多篇目中、不同语境下多次触及同一词汇而理解得深刻。”
虽然不能断定语文是否已经“死”了,但语文确实是“病”了。“病因”在哪里?40多位教师在学科主任的带领下展开“头脑风暴”,从自身寻找原因,解剖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诸如:语文课程——薄薄的课本、成沓的练习题和测试卷。语文学科混同于一般的学科;课堂教学——就课本讲课本,条分缕析,生硬灌输,急功近利做题多,素质与本领训练少,口头与书写能力训练少;阅读课——孩子喜欢,但阅读无序,不是照本宣科讲析灌输就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放羊,而且时间难以保证;写作课——无内涵,教师跟着感觉指导,学生没体验,写作内容空洞乏味……
是时候回归本真意义的、活泼有味的语文了!
再一次重温课标,再一次学习名家观点,再一次倾听学生关于“理想语文课堂”的声音,语文组确定:大量阅读,才是走出当下语文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
而实际情况是,初中三年,语文课堂的阅读量只有课本的区区90万字!
“变”在课堂
如何进行大量阅读?绝大部分老师力主课外进行,理由是“课堂上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光教材就忙活不过来”。少数老师认为,就是要通过课内阅读,改革当下的教学,否则还是老路走到底。
作何选择?语文学科又拿起了调研的武器,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课外阅读现状。各种数据反馈回来,虽然“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的比例达到86.67%,虽然82.4%的初一学生、62.2%的初二学生每天都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随机的,“有空随时读”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62%的学生阅读的书籍是作文选类、故事会类、影视娱乐类,而教师推荐的名著、家长购买的经典,阅读量只有10%左右。由此我们认定:大量阅读不能依赖于课外,只能在课堂里实现。
于是我们引进了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开发的系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教材一个单元,即配上一本15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这样一本教材,6个单元,就配上了6本阅读材料。一个学期课内阅读量增加90万字,三年下来,增加阅读量540万字!
这样的改革,必然面临着诸多阻力。克服阻力,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领导语文教学改革的管理团队,对“语文教学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排查,超前预期,前置管理。如针对“短期质量下降、学生不习惯、完不成教学进度、命题难度增加;班主任老师抱怨、部分语文老师改变难;部分家长有意见、与其他学校不能保持平衡、丛书丢失或损坏、图书管理员反对”等10个问题,组成10个项目组,分别研究相应的控制措施。一系列改革的保障机制由此建立:
改变教师评价内容和方式——将过去的一个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对教师进行评价,改为一个学年一次,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关注改革的全过程,并发挥期中、期末考试的反思总结功能。
改变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从过去单纯考查知识技能,转变为考查学科素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背诵量、日常的随笔及写作,均进入评价范围;扩展语文考试的命题内容,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纳入命题范围。发挥评价促使改进、促进发展的功能。
研究“语文主题学习”的具体路径,确定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解决新式教学无从下手的问题;将语文改革与考前训练结合起来,语文学科大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学年结束的期末考试前,进行半个月左右的复习训练;并召开语文老师、学生、班主任、家长参与的语文教学改革动员会,举行专家报告会,通报调研情况,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引导对学校课改的态度。
改变对图书管理员的评价办法,将语文老师、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调整图书管理的年耗费量,每个教室配备书橱一个,主要用于存放《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减轻主题丛书管理的压力,并设立学生图书管理员,负责借书、存书、还书,减轻班主任负担。制定学生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具体流程。定期开展“读书之星”和每年一次的“好书漂流”活动,营造读书的浓郁氛围。
之前很“受伤”的语文老师倍加珍惜机会,积极地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调动孩子全身的细胞参与学习过程。
调动孩子全身的细胞参与学习过程
广文中学“语文主题学习”改革,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一主两翼,三线并推”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探索“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结构。“一主”,即明确课堂仍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内要实现“1+1”,即“一个单元十一本主题学习材料”。“两翼”是辅助“一主”的两个翅膀,一个是“双百课外阅读”,即100本名著(三年内)和100篇美文阅读(一个学期两期),名著中34部必读,纳入语文考试范围,每期百篇《广文美文》要定期开发;另外一个是“语文实践”,以增加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实践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内主题、课外阅读、语文实践,三线并行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大力开展起来。为了能在课内完成大容量阅读,语文教师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语文主题学习”八大课型,力争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起来,让语文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第二阶段:“语文素质教学”阶段。实践探索中,语文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语文主题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质教学”便是这种认识的产物。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语文素质教学”目标更加明晰:给学生“一手好字、一个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具体包括五个维度:课本学习、主题拓展、扩展背诵、名著阅读、写作教学。
“扩展背诵”是这一阶段超越前一阶段的区分点,它也扩充了广文中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广积文、深阅读、强背诵,是“语文素质教学”的三要素,它紧紧抓住学生的记忆黄金时期,强调让学生在这一时段广泛而又有深度地阅读、积累。刘湘玉老师带领语文学科老师开发《广文背诵400篇》,200首古诗、100篇文言文和100篇现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入口留香的美文。每篇文章都有精心设计的导读,帮助孩子理解。从入校到离校,背诵档案陪伴每个学生走过三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将400篇烂熟于心,张口成诵。
第三阶段:“主题整合,单元推进”阶段。这一阶段,阅读、背诵、实践均进行主题设计,就连写作,也是“读透一类文章,把握一种方法,写会一种文体”的主题写作法。而逐步丰富完善的“语文主题学习”十大课型,更是成为主题学习在全校开花结果的一个重要推手。
十大课型具体包括:主题交互型、主题探究型、主题烘托型、主题注读型、主题写作型、主题展示型、主题研读型、主题速读型、主题积累型、主题综合型。至于如何应用,则要视单元主题、内容及体裁的需要而定。
比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桥”的教学,韩文联老师运用“主题探究型”课型,在备课时确定了6篇关于写桥的文章。其中,语文教材2篇,主题丛书2篇,课外拓展2篇。学习目标为:赏析体裁各异的写桥的文章的美点;学会写以“桥”为话题的作文。
课前,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6篇文章,找出各自的美点。课堂上,韩老师导入“桥”这一主题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观点、看法。围绕每篇文章中各自的“美点”,小组逐渐达成了共识。全班展示阶段最为精彩。第一小组认为,《中国石拱桥》美在结构:层次分明,构段严谨,并例举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结构形式。话音刚落,第七小组便补充道:不仅总体结构总、分、总,而且段内层次也是如此。他们以第5段为例:先“总说”长宽、设计巧妙,再“分说”四个特点,最后“总说”其艺术价值。
两个小组的发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其他文章也在各小组的发言、质疑、补充中,形成了一致共识:《桥》美在语言;《家乡的桥》美在线索;《成长的桥》美在喻意;《我爱桥的精神》美在联想;《通向故乡的桥》美在情节。
到这儿,课并没有结束。另一个学习目标还要落实,那就是总结话题作文的写法。又一次小组讨论,又一次展示、质疑,很快,结论形成了:以“桥”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写成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可以写成生动说明文,如《桥》;可以以“桥”为线索,如《家乡的桥》;还可以赋予“桥”喻意,如《成长的桥》;又可以由“桥”生发联想,由物及人,如《我爱桥的精神》;更可以围绕“桥”构思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的情节,如《通向故乡的桥》。
要下课了,孩子们意犹未尽,兴致盎然。老师随即布置了课后作业: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以上。这样的“语文主题学习”,调动了孩子们全身的细胞参与学习过程,大大拓宽了孩子们关于“桥”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整体的自我认知。
采用什么样的主题课型,还取决于主题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动物”主题时,崔丽梅老师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学会多元表达方式;多元了解动物,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于是,选取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旅鼠之谜》,又选取主题学习材料中的5篇,6篇文章在一个课时里完成。
这个主题,崔老师采用了“主题交互型”的课堂设计。要求学生对每篇文章阅读后,思考“通过写什么,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课堂上,同样精彩迭出:《旅鼠之谜》,通过写三大谜团,表现动物的智慧;《泪的重量》,通过写眼泪,表现动物有情感;《祖父与马》,通过人与动物的相处,表现动物的忠诚;《哭泣的草原》,通过写动物的灾难,呼吁不要人为地制造生态不平衡;《猩猩的悲剧》,通过写猩猩的报复,警示人类虐待动物必然遭到报应,要保护动物,保护每一个生命。
如今,广文中学的学生的阅读量、背诵量增加了,认为“大大增加”的有33%,家庭藏书增加10~50本的占50%以上,每天亲子共读的占42%。学生的学习资源大大丰富,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09年第三次回访毕业生,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由倒数第三上升为正数第三,且与第一、二位已相差无几。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