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8-03-19 15:29:38 点击数:
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学习借鉴。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第三,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师要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里。(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作文,题目为“记一次考试”案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有的教师非常会做事情,一般没有体验就不让学生作文。
从“语文主题学习”这个角度,我们统一以下三个思想:
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生课内阅读200万字。
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语文主题学习”需要强调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要允许和尊重孩子有自已的爱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要允许孩子有自已的看法。特写的年龄阶段,认识水平需要从认知身边的事物开始提高。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也是愚蠢的。
“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的是你给他的书”。
“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第二个观点:“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要一外出旅游就一定要学生写游记,或者看了什么书后就一定要写读后感)。
第三个观点:“面对教材和包括《丛书》在内的读本,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有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