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7-09-15 16:17:50 点击数:
- 访谈嘉宾 :
-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 访谈主持 :
- 曾嘉雯
编者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国成为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政治、思想、理论、实践基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次讲话的重大意义?求是网特别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
精彩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我把它概括为大国成为强国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的一种理论。
■“领跑”在理论研究中体现为“理论引领”。现在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这些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实际上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引领国际贸易。
■理论准备的第四个方面,是要为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作出新概括。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有哪些,这“四梁八柱”之间有怎么的逻辑关系;二是我们用个什么样的表述来概括这五年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方面我们期待着十九大给出的表述。
■“7·26”讲话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一个最根本、最重大、带有命运性的问题,也就是大国成为强国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解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访谈实录:
求是网:韩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求是网的访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您认为这次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出了充分的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这四个准备既是这次讲话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对此要充分深入理解。首先,政治准备,主要指的是为十九大确定总基调,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要在这些根本性政治问题上鲜明地宣示。具体地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指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主要指的是我们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主要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指的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也就是过去我们讲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其次,思想准备,主要指的是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统一思想认识。在历届党代会召开之前,统一思想认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是怎样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呢?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讲到,十八大以来这近5年的时间,是很不平凡的5年。这个不平凡,具体指的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为何能解决难题,办成大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就是“七个坚定不移”和“两个加强”。第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个,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三个,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第四个,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五个,是坚定不移地把我们的军队建立成一个现代化军队。第六个,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国外交。最后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还有两个加强,第一个是加强党的领导,第二个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七个坚定不移和两个加强意味着这5年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顺利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爱戴。所以,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求是网:网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第三点,就是此次讲话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这些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韩庆祥:理论准备是“7·26”讲话的一个重点和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对此进行了充分阐释。具体说来,理论准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弄清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具有哪些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我把它概括为大国成为强国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的一种理论。这个新阶段具有什么阶段性特征呢?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讲了“三个意味着”,这“三个意味着”可以概括为“三个起来”:
第一个叫“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大约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处在欠发展时期。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以后,我国正式步入了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但是,发展起来的问题要比不发展时候更多更大更具有挑战性。早在1993年,邓小平和他弟弟邓垦在对话中就提到,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在欠发展时期,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由穷国成为大国,发展起来以后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由大国成为强国。
第二个是“强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起来”,要求我们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发展理念到奋斗目标,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推进整体转型升级。比如在生产力上,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过去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向现在的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过去重点突破非均衡走向注重全面协调;在外交上,由过去的韬光养晦,走向今天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在发展理念上,由过去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些整体转型升级实现了,大国就能成为强国了。因此,“强起来”比“发展起来”更高一个层级。
第三个是“领起来”。1978年之初,我们在不少方面基本上是跟着西方后面跑,叫做“跟跑”。因为西方搞现代化起步早,成果多,制定了许多标准。所以,我们当时建设现代化是向西方学,跟着别人后面跑。与此相应,当时我们的理论研究主要处在“理论辩护”水平,我们主要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护,论证其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以后,我国现代化进入了和西方“并跑”阶段,比如“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并跑。并跑阶段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为“理论阐释”,即由理论辩护走向理论阐释,阐释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制度、阐释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等领域,我国由并跑走向了“领跑”。领跑,在理论研究中体现为“理论引领”。现在,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解决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提供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这些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实际上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引领国际贸易。
理论准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回答什么样的时代课题。根据“7·26”讲话,这个时代课题,可以理解为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要注意的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准备的第三个方面,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讲到的“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就是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讲的是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就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四个伟大”非常重要,是根本性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第一,伟大斗争。讲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奋斗姿态。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9年以来所强调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因为不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着很多矛盾、问题、难题、挑战、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打得“铁”相当坚硬。要想把“铁”给打好,共产党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斗志;第二,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担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第三,伟大事业。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政治工程、国家工程、党的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发展的最大一个贡献;第四,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39年来,我们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分开来讲,这“四个伟大”都具有根本性、战略性。把“四个伟大”放在一个系统里,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们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格局、大逻辑、大框架。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的伟大的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面临很多坎坷和曲折,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把伟大斗争进行好,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所以,这“四个伟大”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这“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这“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这“四个伟大”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这“四个伟大”是习近平同志成为我们全党和党中央核心的根本依据。
理论准备的第四个方面,是要为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做出新概括。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有哪些,这“四梁八柱”之间有怎么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治国理政之道,是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安全战略,是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治国理政的军事战略,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的领导主体,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些都是“四梁八柱”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二是我们用个什么样的表述来概括这五年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方面,我们期待着十九大给出的表述。
求是网:那么接下来,请您谈一谈实践准备的具体内容?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在最后,着重谈到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这个实践准备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方法论。最近总书记有一个批示,要求省委中心组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来学哲学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分四大块,第一块是辩证唯物论,其主要目的,是如何“客观”地认识事物;第二块是唯物辩证法,主要讲的是怎么通过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第三块是实践认识论,主要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第四块是唯物史观,主要目的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和人的发展状况。
其中,唯物辩证法是《矛盾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认识论是《实践论》主要内容。《矛盾论》主要讲的是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以《矛盾论》主要讲的是矛盾,是从矛盾各个方面来展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诸如此类。其中最核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性和斗争性、一般和个别。如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常会遇到很多普遍和特殊的关系、统一和斗争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就是特殊,而“社会主义”是普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相统一。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法则,可以帮助处理我们今天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另外,《实践论》主要讲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今天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直到无穷。我们的一切思想认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四个伟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个方面,主要讲的是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好三个攻坚战,也就是防范风险、精准扶贫和治理污染。首先,防范风险作为第一个攻坚战,意义重大。因为经济社会越发展,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遇到的风险就会越多;中国越强大,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打压就会越激烈;中国越发展,国内的矛盾也会越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会带来风险。所以一定要防范风险。第二是精准扶贫。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时间上看只剩3年多一点时间了,所以精准扶贫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是治理污染。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多方面的特点,包括对环境的要求也变高了。所以我们要把治理污染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攻坚战。
第三个方面,是为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好实践准备。从2020年到2050年这30年,要战略性地做出顶层设计,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往前走。十九大报告可能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回答。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运用战略思维,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什么把原则性和创造性分别放于首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突出的特点是讲政治,要把讲政治挺在前面。党的建设首先是政治建设,因而要把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放在前边。为解决“宽松软”的问题,也必须把政治挺在前面。所以,今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原则性放在第一位。但是,注重原则性不能疏忽灵活性,还要鼓励大家创新,所以最后一个落脚点是创造性。而中间的两个,分别是系统性和预见性。系统性讲的是全国一盘棋,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凝聚共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系统、整体的观念,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局部主义。预见性讲的是什么?风险越多越需要预见,预见是为了争取主动,争取主动是为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采取防范措施是为了把风险和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后一个方面,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原因有四个。第一,这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很多,要想让这些成果永续,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永远在路上。第二,十九大以后,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更重大。使命越重大,越需要加强党的建设。第三,今后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会越来越多,打得铁会越来越硬,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要硬,所以,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最后,要加强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有8800多万党员,要治理具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改革开放3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成就在全世界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自信把自己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政党强大了,就是为实践做得最好的政治准备。
求是网:在理解了此次讲话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如何从整体上的把握“7·26”讲话?
韩庆祥:我学习整个“7·26”讲话以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作重要讲话的。“7·26”讲话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一个最根本、最重大、带有命运性的问题,也就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解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所以,我们要站在由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整个“7·26”讲话。据此,我们可以读出很多新意。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在处于理论辩护的改革开放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但经过39年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述方式提升了,即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显然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新起点上来讲的。
另外,“7·26”讲话提到了坚定“四个自信”,这在1978年的时候是不可能提出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主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碗里有肉、腰包有钱、肚子要吃饱的问题。经过39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站在“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总之,我认为理解整个“7·26”讲话要站位高,其站位的逻辑起点,就是要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整个“7·26”讲话精神及其实质。
求是网:谢谢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