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教科书体系与框架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7-08-31 16:40:28 点击数:
七年级教科书每册6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
(一)阅读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各单元人文主题排布如下:
能力培养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七年级上册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策略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编排的方式则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各单元阅读能力点安排如下:
根据统编教材的编写方案,七、八年级以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等的学习为主,九年级集中学习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发展理性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七、八年级也适当选入一些议论性文章,以随笔、杂文为主,如《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每个阅读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每单元3篇现代文,1篇古代诗文,在培养一般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浅易文言文。文、白混编的目的是降低难度,造成一种缓冲,便于与小学语文教材衔接。各单元的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种类型(目录中,自读课文标有“*”),凸显两种课型不同的功能。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个层次的练习,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点。自读课文,随文有“批注”,课后不设练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精要指导;主要由学生根据教读课所学,自主阅读,实践运用。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有四:(1)“精读”和“略读”都是阅读方法(例如“精读课”也要教“略读”的方法),用作课型名称容易误导教学。(2)实际教学中有教师将所有都讲成“精读”,严重挤压学生阅读空间,课外阅读量也明显偏少。名称这样改动,分出层次,强调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3)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4)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下面对教科书的一些创新之处做些说明。
1.关于“预习”
新编语文教科书在教读课文前设置“预习”栏目,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前认真预习课文。设计原则是灵活多变,语言简明;既能启发阅读思路,又不限制学生的阅读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每课有两道题目,分别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设计,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布置资料搜集,提供阅读方法,引发深入思考。教学时,可事前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有些问题,也可作为课堂导入活动。
比如《春》的“预习”:
第一道题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学习本文时是秋天),并联系描写春天的诗文,把握文人笔下春天的特点,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第二题点出课文的整体风貌——“像一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要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这是在指点阅读策略。
2.关于“读读写写”
为落实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的学习目标(累计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新编教科书在原统编教科书相应栏目基础上,做了更为科学化的处理。一是以专门设计的软件,提取课文中的二级字和部分较难的一级字,以此为基础,确定“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有老师认为没必要学的名词“喉咙” “蟋蟀” “陛下”等,因其中含有二级字,也列了出来);二是专门请书法家以正楷字书写,提供硬笔书写的范本。
3.关于“旁批”
新编语文教科书在一些自读课文旁设有旁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有的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有的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有几个原则:
(1)点评准确。选取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避免个人化观点的呈现;
(2)指向关键处。在文章的肯綮处做批,避免关涉枝节问题;
(3)指向文本细读和语言文字的品味。不出关涉全局的题目(以避免与课后练习的重复),也不出向课外拓展的题目。
(4)力求一定的思考深度,避免过于简单的提问,避免同质化提问。
(5)语言简明生动,避免烦琐枯燥。
个别自读课文,因印张限制,未设置批注,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鉴其他批注课文,模仿进行批注点评。
4.关于课外阅读
如前所述,新编语文教科书的阅读体系呈现三位一体的结构,课外阅读被纳入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中,因此,在教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我们提供了一些阅读篇目,供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名著导读”,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学习了《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学习了郑振铎的《猫》,推荐跟夏硏尊《猫》、靳以《猫》和王鲁彦《父亲的玳瑁》作比较阅读;等等。粗略统计,课外阅读推荐的篇目,每册在10篇(部)以上,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阅读量受限的问题。
(二)写作
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系统。写作的指导力避功利主义,即不向应试靠拢,不进行纯技法指导,避免写作的套式化;实践题目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以“提示”的形式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审题立意。
七年级写作,一方面关注写作的一般要求,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语言有怎样的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思路如何展开(“思路要清晰”“发挥联想和想象”),内容如何明确而集中(“如何突出中心” “怎样选材”)等;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两方面内容穿插安排,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需要注意的是,各个训练专题,并非只是本次训练时才要注意,而是在该次训练进行着意的提示和强调,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写作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全面训练与散点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两册书的写作专题安排表如下:
(三)综合性学习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分为3个系列。一个是“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资料搜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紧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一个是“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资源,在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和言语材料,学会跨媒介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还有一个是“综合实践”专题,倡导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借助“资料夹”中提供的连续性、非连续性和混合文本,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七年级教科书每册有3个综合性活动,分别隶属于以上3个系列。
七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安排表如下:
本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突出活动步骤,指导较为详尽,目的是搭起脚手架,方便学生发挥主动性,更有效地开展活动,以适应更广大地区学生的需求。根据调查,课改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容易流于形式,难于收到理想效果,原因之一在于设计过于笼统,不够细致。本教材力图加强对这一新型课的指导,使之更具体,有可操作性。
教材在起始年级框架设计中,没有将口语交际单列,而是将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学段要求融入课文学习和综合性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口语实践,培养口语能力。这样做可以避免空泛,使学生言之有物。为加强对口语交际的指导,教材以“小贴士”的形式,每次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力求简洁而灵活。比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增加关于讨论的相关指导:
讨论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听别人发言时要有耐心,明白了就用点头、微笑等方式作出回应,不理解时也可以适当表示出疑惑。
要讲究文明、礼貌,别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插话或随便打断。
相关口语指导项目安排如下:
(四)名著导读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重视整本书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名著导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重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阅读败坏了阅读品位。因此教材设计了名著导读栏目。要纳入教学计划中,成为阅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当成附件,根据情况选用。
新编教科书每册各安排2次名著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荐课外阅读2部。旨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设计思路是,除介绍某部书的内容、写作特色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以期收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之效。一些阅读方法,如跳读、猜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适合长篇著作的阅读,以往教材较少涉及,本教材都有所加强。
七年级名著导读安排如下:
为了照顾更多同学的阅读趣味,扩大名著推荐的范围,争取让更多的书目进入学生视野,名著导读栏目新增“自主阅读推荐”板块,作为主推荐名著的补充。教材提供简短的导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自行安排阅读。书目的选择,考虑了两个因素:
1.可读性和经典性结合。既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玄幻作品,又不能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推荐过深、过难、脱离其生活的作品。所以,教材推荐了学生爱读的《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也会推荐一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创业史》《红岩》《猎人笔记》《湘行散记》等。
2.与阅读方法相契合,或与主推荐名著类型相同。比如,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推荐阅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原因即在于此。《湘行散记》是经典散文集,与《朝花夕拾》类型相似;而且这部作品对学生来说有所隔膜,学生未必会主动去读,因此需要教科书的引导。《红岩》《猎人笔记》的选入,也是与各单元主题相契合的。
(五)课外古诗词诵读
为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初中学生记忆力好的特点,教材设计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每册安排2次,每次4首,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所选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六)补白
语文知识如何呈现,是教材编写的难题。以往教材以及教学往往追求语文知识呈现的系统性,加上考试的约束,学生容易陷入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效果不好。本教材注意到这一情况,有意在语文知识呈现方面“弱化”系统性,尽量规避概念灌输式的编法,按照“课标”要求做到“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大都穿插在思考题和相关的提示中,有的打算在教师用书中体现。语文知识的呈现“弱化”系统性,不等于教材没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事实上,我们根据“课标”的提示,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还是梳理出数十个基本知识点,按照教学梯度,以补白的形式,安排在一些课文后边。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本教材在空白之处,设置了数十则知识短文,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知识。尽量用课文中的例子,以贯彻随文学习的思路;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少用术语;写法上,由具体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这些补白文字不要求占用课堂时间,仅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不要死记硬背一些条目。
两册书补白情况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