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扣动世界心弦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7-07-10 09:37:21 点击数: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要减少文化误差,规避不同文化冲突,减少文化分歧点,势必需要对传播内容也就是对故事进行自我改造,增强相似性,以接近对方的文化欣赏习惯、思维方式,避免文化隔阂,减少接受阻力。
在全球化时代讲述中国故事不单纯是个专业的封闭的课题,无论是在艺术思路上,还是在创作生产方式上,都需要找到好的实现路径。
中国故事面向海外传播,是讲给国际社会的,如何讲述、怎样讲得易于为国外受众接受至为重要。要尊重故事讲述、传播和接受规律,重视跨文化接受的特点,认真研究国际不同地区受众的审美趋向,避免文化折扣,减少文化误差,凸显中国故事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探索讲故事的多种途径,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效益。
减少文化误差与弥合文化鸿沟
对异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知己知彼,切入共性以引起共鸣。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特定文化,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从而形成文化误差。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要减少文化误差,规避不同文化冲突,减少文化分歧点,势必需要对传播内容也就是对故事进行自我改造,增强相似性,以接近对方的文化欣赏习惯,避免文化隔阂,减少接受阻力。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准备在见面会上放映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周恩来找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共同点——爱情,在宣传上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击中了外国朋友的敏感接受点,激起了大家的观赏兴趣并深受感动。可见话不在多,关键是将话语转码为国际友人熟悉的话语,找到沟通和接受的共鸣点。过去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高大完美、苦口婆心、忍辱负重就是感染人的利器,实际上幽默机智、好玩有趣,一般来说具有更强说服力。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并将其放大,建构起接受者对故事的认同,让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得以成功包装,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故事的成功传播。作家贾平凹认为我们的作品缺乏西方作品中的“人类意识”,就如同没有翅膀,总是升腾不起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如何尽孝差别很大。表现晚辈对长辈的“孝”,如果还讲述类似“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尝粪心忧”等二十四孝故事,只会继续加深不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误解。弥合文化不同要找人性共同点,善于营造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情感的浓厚氛围。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就是一部融汇不同文化间性智慧、具有普遍价值的影片。弱小的熊猫阿宝利用同仇敌忾的力量汇聚成神奇而强大的“气功”,运用东方智慧抓住强敌的致命弱点,最终“气功”之力摧毁恶霸“天煞”,成就了以弱克强、以小博大的奇迹。影片同时贯穿了“我是谁”这种带有西方哲学意味自我认识精神的内蕴,将深奥哲学思辨和文化精神表述得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减少文化误差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叙事空间的扩展,中国故事的讲述不必局限在中国境内,可以将叙事空间拓展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角落,这是一种叙事生产力的解放,可以为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提供重要前提和动力。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活动范围大为扩展,中国人的足迹遍布海外各地。李骏执导的电影《惊天大逆转》主要场景设在韩国,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在缅甸成功拍摄,赋予异域风光与人文色彩,易于外国人接受。中国故事要避免文化折扣,还要注重发挥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艺术形式的作用。比方音乐有国际语言之美誉,一首流传已久的乐曲或悦耳动听的歌曲可以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我国民歌资源广博,戏曲音乐资源丰富,多样性多元化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舒伯特曾经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通过歌曲在全世界流传,增强了德国文化的影响力。中国诗人李白、杜甫等的诗作也可以谱曲改编成艺术歌曲,让世界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学唱出来,唱开去。我国音乐家谭盾、陈其钢和何训田等人的音乐创作逐渐被世界接受,就经历了一个转码的过程,这些音乐家大都有走出国门海外留学的经历,通过更深层次挖掘糅合中西文化内涵,让多种文化在音乐作品中相互渗透影响,发生奇妙的混杂并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音乐语言。他们的音乐创作在国外音乐界收获赞誉,开始被国外听众接受,说明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效果很好。我国的西部音乐大气而开放,甘肃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等音乐类型曾经深刻影响了丝绸之路上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很多国家的音乐,整理开发好也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融交流。
凸显中国故事的进步性现代性
中国故事的主流应该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多层次的全面反映,特别要注重反映中国在面向世界路途上的进步,在面向现代化迈进的路途上所取得的进展。曾有一度,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正如周鑫宇博士在其《中国故事怎么讲》一书里所说,是“古老的、陈旧的、历史沧桑的,文化上神秘而难以接近的”,而这些印象基本上来自非实地的接触了解,以往西方世界主要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及新闻报道等来认识中国。那些片面的、偏狭的过去时代,那些落后停滞的穷乡僻壤、刀光剑影中的游侠武僧、神秘莫测的风俗习惯,曾在西方人士心目中树立了牢固的中国属于过去而非属于现代的印象。不少受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垂青的文艺作品,往往演绎过去时空的故事,对当今中国的描述,则表现得过于乡土化、边缘化和落后,不能客观反映当代中国现状。
当前文艺作品仍有不少对中国历史进行架空化处理,或者没能客观生动刻画进步与巨变中的中国,也没有呈现参与世界现代进程的中国,这是很大的遗憾。要在艺术作品中不断丰富当代现实生活内容,讲述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中国故事,把一个进步的、现代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中国人进步的思想观念,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昭然于全世界,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中之重。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与时俱进地讲述华夏缤纷进步发展的新故事,让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国亮相全球,将中国的巨变与全新的现状传播开来。《鸟瞰中国》则凭借全新的观察视野,第一次从空中展示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多姿多彩的地貌。通过震撼人心的视角与色彩鲜明的影像,使中国的自然风物得以全景呈现,抒情化地向世界提供了伟大国家富饶美丽的画卷。
探索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
在全球化时代讲述中国故事不单纯是个专业的封闭的课题,无论是在艺术思路上,还是在创作生产方式上,都需要找到好的实现路径。比方说要尊重创作规律,解决好中国故事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给外部世界造成的印象是较为单调刻板的——既受压抑又落后愚昧等等,随着中国高速发展、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范围内兴起“中国热”“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屠呦呦、袁隆平、马云、姚明、李云迪等中国杰出人物在国外获得广泛赞誉,世界上的人们对中国人有了新的认知,更愿意了解和接受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物形象,这是与面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条件的改善相一致的,要向世界提供多彩生动、大有作为的中国人的艺术形象,变“复杂神秘”中国人为“多彩生动”中国人,多角度多视点挖掘历史现实的具体性,将刚性表现与柔性表现并举,人物人性魅力和性格描写有机结合,丰富中国故事的人物画廊,以更加全面、多元、有传播力的艺术形象,让能够代表中国现实变化和中国精神的符号化形象走向世界,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在传播策略上,中国故事由谁来讲同样很重要。要注重发挥外籍人士的作用。系列电视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季由本土主持人讲述能够代表“中国骄傲”的故事,第二季九位外国留学生“洋眼看中国”,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兴趣爱好,带着好奇与思考,行走中国大地,从为人熟知的中国符号、中国名片切入,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展现当代中国的变化与活力。第三季由四位已经在英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外籍青年担任讲述人(主持人),每集包含有关科技、文化、旅游或环保、野生动物、工程建设等不同主题的若干故事,异质文化视角介入,立足中国现实具体性,向外部世界展现更多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故事,电视片集探寻、发现、揭秘、解读于一体,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新闻点,激发艺术张力,三季节目收视率好评递增。第三季在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与江苏卫视同步播出,传播效果更加突出。
在讲故事的实现途径方面,综合艺术门类、影视艺术固然有不少优势,小说、非虚构、科幻、儿童文学等亦可各显神通,一些体量小和成本低的文艺样式,同样可以发挥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曹文轩、刘慈欣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文学、科幻文学走向世界,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绘本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熊亮试图用绘本与世界沟通,他以水墨画方式刻画出小石狮、兔儿爷、树神、灶神、京剧猫等形象,悉心将中国形象和国际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其第一本绘本《小石狮》赋予小镇唯一守护神小石狮以纯真愉悦和神采奕奕的表情,凝聚在小石狮身上的既能“发现自我”,又乐在其中扮演寂寞孤独角色的精神,很容易在国外受众中产生共鸣。
扩大文化影响力的一个行之有效方法是系列化文艺生产及文化产品衍生化。美国系列电影的突出特点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形象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使得“系列”一再欲罢不能。迪士尼米老鼠形象凭其机智多谋、不畏强暴、幽默有趣等品质,成为美国国家文化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而其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那个“死不了”的小老鼠杰瑞与貌似强大的黑猫汤姆斗智斗勇、永不言败,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观众。中国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系列化起步晚基础差,缺乏整体谋划设计,可以先从易操作、低成本、好把握的门类与领域做起,比方说从绘本、动漫产品等入手,不断开拓系列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