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教学研究

教与学行为转变下的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

发布者:cj_wsh   发布时间:2017-03-06 14:35:25   点击数:

  

教与学行为转变下的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 张楠楠

教与学行为转变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也不是把信息技术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以前,我总觉得整合要受限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整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我发现只要找到切入点,信息技术与学科不仅可以进行有机的整合,更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下面就对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谈我的看法。

先谈谈我上过的两节整合课,一节是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课前采用网上答题闯关的形式,题目都是与古诗相关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学习古诗我采用听、读、悟、背、拓、练这样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学习自主听标准地范读,这样就照顾到了学生地个性差异;这一环节也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上网查找同伴合作解决疑难;,在本首古诗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多李白的其他相关诗篇,让学生初步理解,进行背诵积累。最后的在学会的基础上加深巩固,设计由浅入深的闯关题,开发学生的潜能。

另一节课是三年级人教版教材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因学生对西沙群岛的认识较少,因此应该让学生利用网络充分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好。这节课的设计和我们现在大多数语老师上得整合课一样,课前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拓展部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地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感悟,最后小组汇报交流,以此来加深对本课内容地理解,延伸,学生体会到的情感也就更加真挚。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也不再因为答不上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而头痛,更不会告诉学生教师本身模棱两可的答案,因为在我们的班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百度”。学生提问题时也不再为了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而有所顾忌,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膨胀,发散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语文课堂不仅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提高了有效性,更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得到发展。

写作对于语文来说一直都是令人头疼的课,但想想如果能让写作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否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呢?

比方说作文指导,我们常苦恼于学生无话可说,因为没有生活体验。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甚至视频观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在上学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作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国庆六十年》、《美丽的大长山岛》等,课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搜集网络资源。由此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写作素材,更能有感而发,不断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往的作文评改课,往往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自己唱独角戏,不厌其烦地讲这段应该重点描写什么,那段应该总结一下等等,学生笔头慢,记不准,自然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上学期,我将班级较为典型的例文编辑在word中,学生边说评改意见,教师边在文档上做标记,师生共同对着电脑商讨评改,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不用唱独角戏了,将课堂主人的身份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每一门学科随着对信息技术的不同运用,又会产生不同的课型,每一节课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都是一种新的体验。这样一来,每节课学生都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新的知识及新的多媒体感知充满了期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强了教学效果。

但在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是难以实现。而且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仍要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地互补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