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教海探微

地理学习过程的模式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6-12-31 07:42:45   点击数:

地理学习过程的模式

以上这些论述对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探索都很有裨益。为了使地理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明朗而切合地理学科实际,本文在参考各种理论的基础上,试拟出以下的地理学习过程的结构模式图(见图9)

地理学习过程可以分为意向、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造六个阶段。意向阶段包括动机的激发、兴趣的产生、注意的集中、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准备等。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知识与旧认知结构互相作用并充实、改组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亚结构”与上述六个阶段的“主结构”一起,构成了地理学习整个过程的动态系统的结构模式。这个结构“具备一般结构的整体性、变易性、调节性和可知性几个特点”。[7]地理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是相互隔裂、孤立进行的,往往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如理解(思维)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意向作用贯穿于全过程。这个过程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据学生的智能因素、学习基础、地理知识的性质、级别与教学要求的不同而交易,有时过程可以简化,或者到某一阶段暂时终止。地理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会出人意料的,可能在这个模式图上还不能充分反映出来,需要师生视实际情况加以调节。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地理学习过程一般结构模式图

为了用正确的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我们要注意纠正种种不正确的过程模式。①无良好的意向过程,因而严重削弱学习过程的主动性。②从地理信息的接受直接进入存储阶段,中间缺乏充分的感知与必要的理解。如有的学生丝毫没有黄麻、亚麻、苎麻、蕉麻、剑麻的表象,却在背它们的地理分布;有的学生能直接背出“欧洲冰川地形广布”的特征,但对“什么是冰川”、“欧洲有哪些典型的冰川地形”等问题却一无所知。③在对新知识进行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缺少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如有的学生学习“天山牧场季节轮牧”的知识,不注意联系“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的旧知识,结果不能正确判断冬夏季牧场的不同部位。一般来说,新知识总要与原有认知结构形成适应、并列或冲突的关系。适应关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新知识内容可以被吸收到原有认知结构之内,列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二是指新命题包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观念与概念。并列关系是指那些新知识既不能属于原有认知结构,又不能把已有的观念包括在它自己的含义之内。冲突关系是指新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概念产生矛盾。因此,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新旧知识的“同化”以及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充实”与“改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④不重视创造性的地理学习与实践活动,学习往往以课内的应用为最终目标。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