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初中课堂“教与学”行为转变的基本路径和策略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6-12-28 09:02:58   点击数:


初中课堂“教与学”行为转变的基本路径和策略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若明
教学过程的效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引发的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进而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要求。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学过程能否真正取得最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能否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深刻的认识,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转化为教师最终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过程由“控制”走向“生成”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学高为师、师道尊严古训熏陶,大多是我们的教师控制着我们的课堂,甚至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行为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为唯一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教材的知识看成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偏重于机械训练和被动的接受知识传输;在教学评价方面,以记忆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寡为评判标准。可见,这种以教师控制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执行着教材所秉承的知识的复制功能,通过流程传递,复制出精心设定的“知识人”。它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发展意识,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
  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学生是教学中终极的服务对象,教学应回归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教学交付给学生,视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秉持生成性思维方式,将教学的生成与预设统一起来,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重新建构。这样的教学行为表现在教学目标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生成知识、获得能力、掌握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囿于现成的教材和教参,而是充分利用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重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面主张把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倡导启发诱导、自我建构;在教学评价方面,主张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进步,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式必然引发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重教”转向 “重学”,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控制教学转向生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路径和策略
1教学要求常规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不简单。因为在简单中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更容易执行。否则再好的理念、再好教学设计、再好的教学策略都无法付诸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要求要常规化,就是要求把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这种简单,对于学生而言,要读懂教材提出问题、面对问题说出过程、总结归纳找出规律、编制习题巩固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已知的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挥、指导、帮助。讲就要讲学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教、学、做互助合一的生本化课堂。
2、教学过程程式化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是改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行为,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教学的最佳状态,首先,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学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限制下,准确地指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当“课堂”变成“学堂”,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
3、学习过程合作化
改变教学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合作、对话、展示支撑起有意义的学习,架起了一座由“自主”通往“探究”的桥梁。
按照学习的一般法则从事教和学。
究竟怎样才能进行合作?《狼图腾》的一段文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狼者,攻击目标既定,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蠢蠢欲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这就是合作。学习亦然,合作之前首先确定目标,头领指挥、分工协作,其次是默契配合、互助互帮。可见小组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如何组建团队?按学生性别、知识基础、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5人。同时建造小组文化,如小组名称、小组组牌、小组组歌等,并以团团坐的形式进行学习。
作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要让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同时更应知道怎样展示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
小组合作只是教学活动的形式,思维才是课堂的核心。只有学生大脑在依照学习的目标围绕重点内容,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才会对重点内容产生深刻认识,理清因果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习题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生的真正学习。当然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在合作前引导,合作中疏导,合作后督导。需要在时间上 “适时”,在量上要“适度”,在方法的把握上要“适宜”。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一棵树,并想到了两个道理:第一,树木是自己生长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帮助它长根,我们不能钻进到树木中来干预和代替它的生长;第二,我们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作用的,而不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在越来越像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比如说,我们一般都是抓知识点和抓题目,而不是抓与学习者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尽管每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都不同,生长的高度、幅度也千差万别,但不论什么树,最后都能充分生长,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林。”
4、教学提问通俗化
问题是教学的的关键,那些充满思想的问题可以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然而在实践中,那些随意式、注入式、笼统式、模糊式等提问却在禁锢、迷惑、愚弄着学生。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上了几堂课之后,调皮捣蛋的学生逐步冒出来了呢?其实,学生之所以要到学校来读书,尤其是要到课堂中的听课,是希望教师帮助他解决学习知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题。当他听了几节课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这时候他也就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了。为什么学生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呢?难道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中听不懂吗?我想自然不是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学的思路之间的不一致。对教师而言,教师是先自己学懂了教学内容,教的过程是从有知走向无知;对学生而言,他们是处于无知状态,学的过程是从无知走向有知。此时教师在从学科的角度,抽象的提出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的问题或者是模棱两可、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自然是无所而其能,学习自然是如同嚼蜡。
怎样改变?一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教育的关注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兴趣来达成教学目标,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正是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并不是“成人”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们自己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学生自己提问题既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控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更赋予学生学习主体的“权威”,并增信自身有能力去探索知识。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尽量让学生给出问题回答的理由,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且教师应以追问形式让学生阐述回答的证据、理由,学生会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的深度追问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使学生对问题趋向真正的理解,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矛盾。长此以往,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关注,就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学生的反思自己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会得到长足发展,进而形成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
教学方式的改变,牵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单靠某一个科任教师的“技术处理”绝对不会实现能我们的改革预期。它需要学校的“大环境”建设,只有学校、教师、研训教师三维同步,才能步入柳暗花明的阳关大道。
 
[1]肖正德.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2]程良宏,杨淑芹.控制型教学文化及其转向 [J].全球教育展望,2009,9(2)
[3]龚孟伟,李如密.试论当代教学文化的形态与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