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八年级教材分析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6-12-28 08:41:36   点击数: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世界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本册教材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埃及。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三大基本特征之一,本册教材力图采用区域研究的方法,以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区域地理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在认识中国地理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认识世界地理的区域特征,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目标:第一,通过对典型区域案例的学习,初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第二,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逐步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材的内容结构的设计、课文的呈现方式等基本延续了八年级上的风格。
一、教材的体例结构特点
1.本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多地选择学习的区域,例如在“国家区域”的选择上就选择了6个,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些区域的学习顺序上,采用了由大到小的顺序,即先介绍大尺度的区域——大洲,然后介绍中尺度的区域——地区,最后介绍小尺度的区域——国家,改变了以往学习区域地理中基本采用空间顺序为编排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八股式罗列的方式,突出区域地理的特点,希望学生通过对所选区域的学习,加强对区域学习方法的掌握,加深对所学区域的印象,在需要时可以将有关的区域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区域的学习上,例如,对“大洲”区域有关内容的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宏观地介绍“亚洲”大洲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特征,突出“亚洲”的区域特色,而在介绍“地区”区域有关内容时,强调涉及的主要是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而切,对不同的地区,要求突出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最终的5个地区的学习能覆盖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有关认识地区的全部区域要素即可,如对“东南亚”的介绍,涉及到的课程标准中的区域地理要素主要是五个:①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②地形与人类的活动③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④河流及其对城市的影响⑤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他四个方面的区域地理要素则没有涉及,而对“国家”区域的学习,强调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的区域要素,要求突出国家的发展与本国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指出因地制宜地发展国家的重要性和不同国家在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中的态度,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
2.“从方法入手,认识特征、比较差异”,是本套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本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通过使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的总体认识,作为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地区和国家的基础,在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上,利用大量的能体现本区特征的地图、图片和景观片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贯穿在整个章节的课题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和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有关的技能。
3.本册教材延续了整个教材系统的一些体例,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的“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在课文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双系列的内容体系结构和呈现方式。

课文系列:

章、节、框题、复习题
 
探究系列:
课题、检查进度、探索
结合方式:
1. 在每章的章首,结合内容,设计一个“课题”,要求在章内相关节中进行,并有节后的“检查进度”来落实。
2. 在每节的开始都有一个“探索”活动,在每册适当位置也单独安排了一节“学习与探究”内容,用以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原则
1.本册教材在选择“大洲”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考虑到大洲在区域划分中的稳定性,加上一些大洲的基本情况在学习“海洋和陆地”的有关内容时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我们在本册教材中只选择了一个大洲作为学习的对象,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的祖国就坐落在亚洲的东部,亚洲不少国家历史上与我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选择了“亚洲”作为我们学习大洲的区域,这一点,也基本符合我们在学习完了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首先学习亚洲地理知识,然后在再学习其他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由近及远的原则,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地区”这一尺度的区域地理,我们在选择时,考虑到这种区域的空间范围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极地地区为必须选择的区域,选择了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突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关系密切或地区矛盾突出、问题集中、对世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极地地区”五个地区作为认识地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如:其中的东南亚地区,既有复杂的地理位置(重要的交通位置等),又与中国的关系密切,自古就与中国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而切,其自然环境条件也是十分复杂,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关“地区”区域地理的基本要素;中东地区,不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外,本区的其他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国际争端多、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多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的,其他地区的选择,也都有着类似的一些原因,当然,也考虑到所选择的地区要尽可能地覆盖整个世界陆地部分,即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的意识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3.教材中对6个国家的选择,主要的依据是:重视中国所在区域、周边地区和国家;重视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重视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比较重要的地区和国家。
 
三、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
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核心,因此,对有关内容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准备、设计,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下面,就本册教材在各章节内容上的编排和布置,进行简单的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各章节的实际教学要求等。
第五章 认识大洲
1.教材的内容分析:
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一是通过对典型区域案例的学习,初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二是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的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综合,以及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本章教材在世界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以亚洲地理为基本案例,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
本章教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通过“世界最大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亚洲的气候”等内容,突出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特征,例如,为了重点突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和亚洲的地理位置,教材利用地图、数字和亚洲的经纬度位置等资料加以说明,还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图、计算等来认识这些问题;在介绍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时,突出亚洲的地势起伏特点和众多的河流分布状况;对于亚洲复杂的气候类型,则是从亚洲的面积广大、跨越的温度带多、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地形复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既突现出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的特色,同时也指出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介绍亚洲的人文环境,分为“众多的人口 古老的文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个部分,主要突出的亚洲区域的差异,分别从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区内的差异两个层面进行阐述,通过大量的地理图表、数据和图片等进行例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资料、总结规律的能力。
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还是人文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区域地理的整体性特点,正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体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联系,人文要素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则是揭示自然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体现人地关系的本质特性,教材中这样的安排,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
2.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
节名
小标题
课程标准
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自然概况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1.分组收集某一大洲的陆地总面积、所跨的经纬度、濒临的大洋等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2.收集某一个大洲的世界之最、地形类型、大河流、气候类型及分布状况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
地势起伏,河流众多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气候复杂多样
第二节 亚洲的人文环境
 
 
众多的人口,古老的文明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收集人口、资源、环境的有关资料并开展讨论。收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料加以比较、讨论。结合历史等课程,利用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探讨国家名称和版图的变化。
经济发展不平衡
通过实例说明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3.教学要求:
学习大洲区域地理,首先要掌握大洲的位置和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学习的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开始领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本章教学可采用讲授、练习、启发等教学方法。其次,要注意区域地理事物之间的要素联系,让学生描述区域地理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相互联系,同时要注意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组织学习本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区域研究,学生活动以个体或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让学生去实践、去解决问题,重点是让学生分析区域差异、环境与发展,将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应用到学习中。
第六章 认识区域
1.教材的内容分析:
本章实际是从“地区”这一空间尺度来学习世界区域地理,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本章所选择的五个地区,要求将“地区”区域地理要素的9个方面都覆盖到,但不要求每个地区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各区域所选择的要素在数量和组合上均有所不同,其中,有些区域地理要素出现了重复,让学生能通过知识的再现而达到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的机会,如地理位置和范围这一要素在每个区域中都出现,也是由于这一要素相对与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而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同时会使得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区域间的差异。
各节在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区域地理要素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地区
区域地理要素
东南亚
中东
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非洲
极地地区
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
地形与人类活动
 
 
 
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
 
河流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自然资源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最具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首先安排学习“东南亚”区域,是考虑到在前面学习了“亚洲”这一大洲,便于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其他地区的选择,则是考虑到它们在空间位置上与中国的远近关系,近及远向外展开。
第一节    东南亚
通过其在交通地位上的“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湿热的气候、稠密的人口”和“发展不平衡的经济”三个方面的区域特征来体现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区域要素:“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学习,注重让学生观察地图,看清东南亚的相对位置,认识其“十字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上;“湿热的气候、稠密的人口”,通过分析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作用,通过地形和河流等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从中找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区域要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发展不平衡的经济”,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资料认识东南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状,并能通过案例分析认识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中东
教材中介绍中东地区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严重匮乏的水资源及与之相关的农牧业和人口的分布等等,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节将区域地理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区域基本特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指出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导致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情况的不同,是形成区域地理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理的自然资源要素从一贫一富两种资源(水和石油)进行对比,介绍了中东地区石油的分布、石油的生产、出口、运输等情况,石油对当地各国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点是中东地区过去、现在成为世界争论的焦点的一个原因;中东地区水资源匮乏,这一部分讲述中东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对人口分布、农牧业分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这种缺水的环境下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之争,这是中东地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成为世界和当地热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地区的文化习俗,教材中通过阅读资料、图片等,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初步理解本区特有的人文环境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素养。
第三节    欧洲西部
教材选取了欧洲西部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深受海洋影响的地理位置及其表现、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殴盟。“欧洲西部的位置”,主要强调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的界线和范围、面临三大洋的海陆位置和大部分位于温带的纬度位置等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深受海洋的影响”这一部分,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本区受到海洋影响后的具体表现,初步理解深受海洋影响的原因等;“发达的经济”是欧洲西部的突出特点,教材在介绍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特点的同时,指出本区发展工业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让学生分析这样的工业发展的弊端和教训;“殴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联合体,让学生理解这一组织的形成原因和对欧洲的重要意义是教会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一种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合作意识、全球意识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教材选择本区作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又一个案例,先介绍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等基本概况,然后选择了本区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热带气候与热带自然景观”、“世界矿产宝库”和“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等三个专题。其中,“热带气候与热带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本区以的“热带环境”为主,而且气候的分布以赤道为中线呈南北对称分布的重要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结合本节的“探索”活动来展开;“世界矿产宝库”是通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矿产分布图来说明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努力改变单一经济”揭示的是本区在经过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后,发达国家长期施加给本区的不平等的经贸关系,是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本区是世界上典型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在经济上要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是非洲人民的唯一出路。
第五节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唯一必须学习的地区,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冰天雪地”和“开发、利用和保护”两个部分来介绍两极地区,“冰天雪地”让学生意识到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主要是寒冷。这种极端寒冷的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特有 的资源:冰川、极地动物,也使本区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未经破坏的原始自然环境;由于极地地区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又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前往考察,这样的行为势必会破坏本区的环境特征,所以,“如何开发极地地区?科学家该如何对待这块地球最后的净土?”等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让学生接触这些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观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2.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
节名
小标题
课程标准内容
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节 东南亚
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湿热的气候、稠密的人口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发展不平衡的经济
第二节 中东
丰富的石油资源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严重匮乏的水资源
农业和畜牧业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深受海洋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发达的经济
欧洲联盟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热带气候与热带自然景观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模拟一次假期出国游,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世界矿产宝库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努力改变单一经济
第五节 极地地区
冰天雪地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出极地科考的板报或办科普报告。
开发、利用和保护
3.教学要求:
    在本章的五个地区中,不仅有经济条件的不同,也有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区域特点都十分突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地区的区域差异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学习“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国家”区域地理特征打下基础。
第七章 认识国家
1.教材的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但比前面的内容更为具体、细致,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对“国家”区域的认识,更侧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区域要素的学习和理解,教材中选择的国家,更多地是考虑这些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考虑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当然,对一些自然地理特征突出、人口众多、在一些大洲或地区影响教大的国家也应该是我们学习掌握的内容。
第一节 日本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又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突出,尤其是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能给我们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东西很多,所以,我们将日本的学习放在认识国家的第一个,教材中抓住日本在自然条件、经济概况和文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日本国的最重要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能从比较熟悉的国家开始掌握学习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通过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等自然地理要素,突出各要素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为介绍日本的经济特点埋下伏笔;日本的经济,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日本自然环境对农业、渔业的影响,这些产业对日本人的生活的影响,二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对日本工业发展、分布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三是日本工业的布局特点,日本工业的未来发展特点等;对日本文化的介绍,主要突出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示民族特性的特点,指出日本文化的东西方结合的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借鉴。
第二节 美国
教材从美国的国旗入手,介绍美国的位置、面积、领土组成、人口和居民构成等,向学生展示美国的多元文化特点,理解美国能接纳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而形成美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的现状,突出美国的“移民国”的文化特色;对美国的经济概况,介绍了美国工业、农业经济在世界的地位,突出分析了自然环境条件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美国的工业布局,重点是东北部工业区和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和西部太平洋沿岸的“阳光地带”,还有媚骨哦的高新技术产业、“硅谷”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美国经济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原因,通过有关的资料的学习,了解美国工业支柱的变化,认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作用和未来世界发展的前景等,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图片,一方面便于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
第三节 澳大利亚
与介绍美国和日本不同,教材在介绍澳大利亚时,重点突出的是澳大利亚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自然资源,在介绍“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时,不仅将澳大利亚东西部和中部的自然环境差异进行对比,说明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将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与各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放在一起,同时介绍,突出自然环境要素对农牧业的影响和作用,也体现出人类改造自然和因地制宜的积极意义;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指出本区具有这些独特的动植物资源的根本原因是与其他大陆的长期分离,不受影响;“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突出的是澳大利亚反复的矿产资源,由于资源的“种类多、储量大、质量好”等原因,澳大利亚的采矿、冶金和机械制造也很发达,曾是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的服务业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的支柱,说明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对其第三产业的巨大的影响,也说明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因果关系和密切联系。
第四节 巴西
本节教材在介绍了巴西的概况后,从“亚马孙河和亚马孙平原”、“迅速发展的高原地区”和“城市和人口”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巴西的区域地理特征。“亚马孙河和亚马孙平原”,突出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击平原,另外,这里突出的气候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为巴西提供了丰富的热带资源但不适和人类的居住,开发雨林成为巴西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迅速发展的高原地区”,介绍了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而且高原上资源丰富,巴西重工业大多集中在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既靠近铁矿资源产区又有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城市和人口”,介绍了巴西人文环境的重要特点,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口分布不均,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和城市中,巴西人种复杂,被称为“世界人种博物馆”,教材用资料的方式揭示了形成这种人种众多的历史原因,让学生理解人文要素的发展和变化与世界的文化的发展和进程的关系。
第五节 俄罗斯
本节教材内容分三大块,即“辽阔的国土”、“工业与交通”和“多民族的国家”。“辽阔的国土”,突出介绍了俄罗斯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根据地图,说明俄罗斯的地跨两洲的位置和范围,由于纬度高,形成冬季长而寒冷的气候特点,通过分析气候图来认识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根据地形图说明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河流等;“工业与交通”,介绍了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重工业发达,各种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另一个基础。使学生能根据地图分析各种交通运输线(网)的分布,城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多民族的国家”,介绍俄罗斯人口大国的状况,人口的分布不均,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城市大多集中在欧洲西部,这种分布状况主要是受到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条件的影响,人文环境特征中,提到俄罗斯多民族的国家,其中以俄罗斯族为主。
第六节 学习与探究——走进埃及
“使用地图”,教材通过地图分别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周围主要的地理事物;埃及的气候、河流与农业;埃及的阿斯旺水坝;苏伊士运河等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使用图片”,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埃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特征,让学生了解埃及的长绒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知道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异国风情;认识到埃及经济建立在本国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上,走因地制宜发展模式的特点。
“使用数据”,通过数据和统计图表,说明埃及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一张表说明埃及是一个以出口工业原料和经济作物为主,进口工业产品、工业原料和粮食为主的国家,扇形图说明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高,埃及仍是农业国家;第二张表说明侨汇、运河、旅游、石油工业已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来源和埃及经济的支柱,这是埃及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2.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
 
节名
小标题
课程标准内容
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节 日本
低狭人稠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观看介绍日本地理概况的录象;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岛国经济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文化交流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第二节 美国
多元文化的交流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结合历史等课程,利用不同的世界地图,探讨国家名称和版图的变化。
第一经济大国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澳大利亚
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观看有关澳大利亚的录象,讨论有关特有资源的原因
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第四节 巴西
亚马孙河和亚马孙平原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迅速发展的高原地区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城市和人口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第五节 俄罗斯
辽阔的国土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观看介绍俄罗斯地理概况的录象
工业与交通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多民族的国家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第六节 学习与探究——走进埃及
方法一、使用地图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观看介绍埃及地理概况的录象
方法二、使用图片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模拟一次假期出国游,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方法三、使用数据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教学要求: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我们可以选择的国家是有限的,而目前世界上共有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教材中选择的国家,以案例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些案例,学习有关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掌握有关学习国家的基本方法,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之中,真正达到学会认识和了解国家区域的目的。
 
四、教学实施建议
1、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
课程理念是课堂的灵魂,课程标准是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备课的指南,是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备课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一是通过“案例”初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册教材时,首先要理解“案例”学习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其次,要知道“案例”学习的优点和不足,能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法和长处,尽量避免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将区域的案例学习定位在掌握比较容易迁移的区域学习方法上,在教材和课程实施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区域。二是鼓励通过探究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的不同特点,如,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运用分析的方法,认识一个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运用综合法,认识区域之间的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等,而探究法的应用,使用于对一些揭示现实中的一些矛盾,地理现实与学生的常识认识不一致等在学生内心产生冲突的问题,这种冲突往往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源泉,探究学习的目标是两个方面,解决了某些地理问题和经历了科学的探索过程,而当我们在设计用来探究的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难易程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探究的意义,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和探究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学习的一个系列,通过递进式的学习提高探究的效果。
2.明确区域地理学习的三要素
区域地理的学习,不要求象从前的“八股”式的区域要素面面俱到,但也有一些经过学习必须掌握的要求,如:“区域位置与分布”的有关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对任何区域来说,只有知道它“在哪儿”,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它的内容“有什么”和“为什么”等;“区域联系和差异”,是认识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原因等内容,是认识区域地理的特性和区域差异的重点;“环境与发展”的学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教学的关键,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地理需要培养的观念和意识。
3.用最好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更恰当的形式,就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时限,在“引入、问题的出现方式、学生的探究活动”等方面反复琢磨,不断改进,力图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注意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时限,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设计开头引入时,巧妙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时事、地理故事等作为楔子,引入到要学习的区域,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时指出不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地理区域联系的特点;在设计问题时,如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设计乘坐火车旅行,如果从俄罗斯的最东端到最西端需要多少时间等?(大约100个小时,4天多,一个五一长假就在火车上度过了)问题的形式多样,但都不离学生的生活,与本节的学习内容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将问题先藏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确定自己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方式,能很好地抓住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研讨的结果等等。
4.注重学生的亮点: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优质课堂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人为本,要做足课堂予设,注重课堂生成,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火花、亮点,即使是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没有重点提到,甚至没有涉及的,也要加以关注,重点讨论,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如在实际教学介绍国家“俄罗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形图,讨论“俄罗斯的城市和居民为什么大多集中在欧洲部分?”,学生通过读图,看出俄罗斯在欧洲部分的平原和亚洲部分的平原地表的差异,由于亚洲部分地表多沼泽,不利人们的生活,这一点教师没有做重点要求,但学生积极分析了这种现象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河流、气温的关系等),教师当即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予表扬,并就此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感觉学习很有成就感,而且对这类问题也掌握得比较扎实,象这样的亮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这些灵感,让他们在教学中闪光,达到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生成的目的。
5.构建开放式的地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不同的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学校周围的科研单位、地图社等,开发更多的课外资源,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另外,对学生中的有效资源的开发,也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的一个要求,利用学生的背景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讨论、探究、合作等将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发扬光大,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构建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地理课堂。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思想、课程理念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地理课堂中适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对地理课堂的一种深化,如果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用最佳的方式来完成区域地理的特征学习,不仅是教师做好一节课的条件,也是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本套教材中课题研究的系列设计,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用最合适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理解为黑板的搬家、地理挂图的换位,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件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做到恰如其分。
7.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要在从前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起来,注重从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评价的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等,另外,对学生的地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8.探索“游戏”“活动”等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相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区域地理中各种各样的地图、大量的景观用语言描述,无论如何也不如图片、幻灯和录像带形象直观,教学中如果将学生的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架起“活动”与“学习”的桥梁。如,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始以图册为媒介,在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和秩序前提下共同游戏,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游戏中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更改某些程序、规则,可以自由辩护;彼此感受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矛盾、解决交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国家”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些国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别的国家来进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制作出介绍该国的课件等在班级进行汇报,让学生的“活动”成果在班级和年级中得以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国际组织”等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模拟、模仿等进行活动,体会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初步理解这些组织的意义等。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