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物理 > 交流共享

初中物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6-12-19 14:23:18   点击数:

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是当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上海光明中学陈宗煌老师,采用“启发讨论式”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陈泽庚老师对这一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1.“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和特点
“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的基本做法是: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过程。下面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为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启发讨论式”教学中新课的引进,往往是从一些具体问题开始的。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课,是在《化学电源》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之前,学生又作了《串、并联电路研究》的实验。因此,一上课老师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两位同学在实验后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测到的电源电压数值略小于它的电动势?”并且还补充问:“为什么电池越陈旧,测到的数值就越小?”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接着老师又告诉学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学习好《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2)抓住要害,深入讨论。当新课课题提出之后,老师并不急于进行系统地讲授,而是抓住要点,组织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复习和组织他们已有的知识便是向他们提供探索的武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课的要点是弄清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和做功的情况。因此,老师就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复习了“什么是全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应当包括哪些部分?)“电荷为什么会沿着回路循环流动?”“在闭合电路中电源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哪些化学的和物理的过程?”(边讨论边绘图,帮助学生详细复习电源内部锌板、铜板周围的电势跃升和电池内、外两部分的电势降落)特别还通过“1号电池与5号电池电动势谁大?”“为什么一样大?”“电源两极电势差U和电动势ε的单位都是伏特,但意义有何不同?”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闭合电路和其中的做功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论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画龙点睛,引出结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考虑:“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非静电力做功所形成的ε和电场力做功所形成的电势降落U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时,学生能很快地答出:ε=U外部+U外部+U内部,再考虑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得到ε=IR+Ir;从而推。老师在点明上式就是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之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定律的全文,并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4)继续深入,提高认识。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了新的知识以后,又组织一些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比较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实验当中伏特计测量到的是ε、U内呢?还是U外?为什么数值总是略小于ε”“电池陈旧了ε变不变?r变不变?为什么这时量到的U外变小了?”“为什么用伏特计直接连接在电源上,可以近似地量得ε值?”
讨论至此,从定律本身到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便已大白。学生不仅正面地弄清了定律的来龙去脉,还了解了电池用旧、U外变小的原因。
(5)似尽非尽,留有余味。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弄清了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来龙去脉,情绪很高。然而,探索的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老师又向学生提出:“什么是损耗功率?什么是消耗功率?”“I2R、 I1r和Iε的区别和联系怎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的天地,为新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从上面的例举可以看出,“启发讨论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共同活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到这样上物理课很有劲,收获大。有的反映:“物理课这样上,思想既紧张,又愉快。”
2.“启发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要背诵,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物理知识,也提高了获取这种知识的能力。
比如学习《静电场》的初期,学生对电场强度和带电体所受到的电场力,电势高低和带电体所具有的电势能分辨不清,常常误认为在电场强度大的地方,带电体所受的电场力就一定大,电势高的地方带电体的电势能就一定高。通过在电场中大、小、正、负不同的带电体的讨论和比较,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电场强度和电势是电场本身的属性,而带电体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电势能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电场的性质,还要看它本身所带电荷的情况。从而提高了他们比较和辨别的能力。以后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学生便能够根据具体条件,正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混联电路变化的情况比较复杂。往往一处发生了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电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选择一些题目进行讨论与分析,学生逐步领会到只要认清物理过程,抓住在某一问题中U、R和I等物理量中哪一个是常量,然后,再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利用欧姆定律,顺次逐步解题,做到步步有根据,那么,复杂一些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得到这种认识之后,学生会满怀信心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遇到复杂问题就瞪着眼睛等候老师分析的情况。
对于法拉第薄盘发电机模型原理这样的课题,采用“启发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圆环中只有一根金属幅条在磁场中绕圆心转动切割磁力线开始,进而讨论三根互成120°的幅条的情况,最后,推广到设想有无穷多的幅条的情况,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弄懂了薄盘发电机模型的原理,还发展了想象的能力。
由于经常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高了他们的自学阅读的能力。无论是过去的老班还是现在的新班,学生都普遍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有的同学说:“我过去学习物理,平时从来不看书,考试时集中‘打 ’,自从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以后,我平时增加了预习和复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考试不再集中突击也能得到较好的成绩了。”
由于经常地启发提问和讨论,学生的思维敏捷,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有了提高,碰到问题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进行分析和判断,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毕业生不仅在高考中获得了优良的成绩,而且在新的学习岗位上也都反映自己能胜任愉快。
3.“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启发讨论式”的教学,往往从具体问题的讨论开始,逐渐引出规律,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比如通过一段导线在磁场里切割磁力线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感生电动势的概念,不仅推导出ε=BLvsinθ的关系式,而且学生对洛仑兹力做功形成电动势的过程也有了清楚的认识,特别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回顾化学电源中形成电动势的过程,更巩固了“非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形成电动势”的概念。这种通过讨论和思考建立起来的概念,有血有肉,互相关联,学生理解较深,记忆也就比较牢固。
其次,有些物理现象要讲清楚道理,抽象地讲是很困难的,但设计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经过简单的讨论,学生就接受了。
比如电路上的电压输出可能随着负载而变化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接受,但采用如下一套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如图UAB=220V,分压器指针在正中心,
问:输出电压UCD=?
学生:110V。
问:接上负载呢?学生犹豫。
启发:请考虑接上负载后电阻的变化。
学生:R并<(领悟),所以UCD<110V。
教师肯定了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接下去又问:“要保持UCD=110V,应该怎么办?学生:“向左调整指针,使R并=”……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输出电压随负载而变化的道理,还学会了调整输出电压的方法。顺便还帮助学生弄清了“负载大小”与“电阻大小”的不同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之间仅仅一字之差,意义便大不相同,学生往往会忽略过去。
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生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学生往往记成“磁通量的变化”漏了一个“率”字。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中,请学生考虑:“甲线圈里磁通量的变化是5韦伯,乙线圈里磁通量的变化是1韦伯,二者的感生电动势谁大?”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便回答:“因为△t不知道,所以谁的ε大不能确定。”教师在肯定了这一回答之后说:“这就告诉我们,要知道感生电动势的大小,光知道磁通量的变化是不行的,必须知道它的变化率,多了一个‘率’字,意思就完全两样了。”
通过讨论认识概念,通过讨论理解概念,通过“问题”来检查和加深概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十分有益。学生由于掌握了概念的来龙去脉,不仅能做到“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而且在运用方面也较为灵活。
采用“启发讨论式”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般说来,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初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以后,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有了提高,教学效率也就很快提高,一节课内常常可以讨论大大小小几十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讨论也比较深。由于许多问题解决在课堂讨论之中,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相对地有了减轻,不仅给他们腾出时间来进行预习复习或阅读课外书,也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4.“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
“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
(1)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复习课和习题课。因为在这种时候,学生对许多知识已经有了了解,但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似懂非懂,或是理解不深,或是只注意钻研计算题目,对基本概念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再进行系统讲述,一则讲不胜讲,时间不允许,二则学生会感到重复无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按章节把有关的基础知识,容易弄错的概念和需要综合提高的问题揉合起来,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感到这些问题“乍看并不难,但要回答好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书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对学习和讨论很有兴趣,复习也就容易收到效果。
(2)在相当一部分新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复习课和习题课上采用“启发讨论式”进行教学,不少同志早已采用,而新知识传授课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我们认为:无论复习旧课还是讲授新课,共同的一点是,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讨论式”教学,以其生动而具体的问题,吸引了广大同学,调动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的思考,这对他们吸取新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要看到各部分物理知识都有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求得新知识的基础,而所求的新知识,也正是旧有知识的合理延伸。“启发讨论式”教学不是不顾条件要学生讨论,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思考,自己去引出结论来。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可能的,陈宗煜老师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采用“启发讨论式”进行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哪些条件呢?我们认为大致应该有下列几点:
发动学生预习课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印象,摘出不懂的地方;
注意设计好一系列承前启后的问题;
减轻新问题的难度,减小问题之间的坡度,增加过渡性的启发性强的问题;
加强实验和演示,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并且自己得出结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与讲解和评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事实证明,采取上述措施以后,即使有些难度较大的课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学生也是能够学好的。
当然,有些课程如一些历史性事实的叙述,实验的安排与指导,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以及一些与前课联系较少的课程,教师必须进行讲解,然而,即使在这种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也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5.怎样才能搞好“启发讨论式”的教学
要搞好“启发讨论式”的教学,关键是设计出一套好的问题。
这一套问题,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紧扣教材,抓住教材的中心和难点。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材的要求,尽管也可以组织一些问题,讨论起来看上去也热闹,但对于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利的。即令有些收获,往往也是一鳞半爪,片面割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的目的要求,系统性和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系统的问题设计。
(2)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能太难,使学生感到毫无头绪,望而生畏,也不能俯拾即是,不屑一想。既要让学生用心想一想,又要让他们经过努力之后,能够答得出,也就是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与探求的积极性,使课堂里出现议论纷纷,各执一说的热烈气氛,收到“启发”的效果。
(3)问题要有系统性。步步深入,层层分析,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和微妙的区别,才能引人入胜,不感到重复、枯燥厌倦,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如薄盘发电机模型原理一个问题化成一根幅条、三根幅条以至设想无穷多幅条等三种情况的八个小问题,逐个讨论,步步深入,到最后一个问题提出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对它的原理有了深切的理解。
要搞好“启发讨论式”的教学,还要求教师熟悉教学进行中学生的困难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接受,哪些地方容易弄错。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地选择答题的对象,通过答题,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信心,有时也要通过答题,引出一些错误的答案,造成一些矛盾,以引起新的讨论,使讨论得以不断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和真伪,学得更加扎实。
6.努力的方向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还是一种尝试,初步实践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从小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极为重要,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明显地不相适应,如何摸索与探求中学物理教学的新方法,开辟一条新路,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已有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第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如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启发讨论”问题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思维是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总还是跟着老师走,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是在广大普通班级中如何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问题。
目前的实践是在重点中学的“提高班”里进行的,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基础都比较好,但是在一般学校当中,在普通的班级里,能不能采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问讨论时一问三不知,或是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教师怎么办?两个弯子一绕,时间已经过去,进度怎么办?从面向多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更是有重要意义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