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双重反馈教学法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6-12-19 14:10:28 点击数:
1.什么是双重反馈教学法
双重反馈教学法,是把反馈作为实现教学控制的有效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及时传送反馈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其实际运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教学目标、组织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能力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发扬学习上的自主性和合作学习精神等。实现“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高学习质量。
2.双重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模式,一般来讲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是指独具风格的教学标准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功能、策略而言的。有人根据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活动量及活动形式将教学模式划为5种类型,即: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自学式。双重反馈教学法像姿态横生的立交桥,融会贯通了这5种活动类型。在综合课中其一般模式为:诱发、导学、诊断、迁移、强化、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在思维形式上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先生提出的教学过程流程图及加拿大教育家江绍伦先生提出的有效教学的9条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教材组织观念;②学习目标的清晰陈述;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有创见性的活动;⑤教师和学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⑨有迹象表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下面画出与它对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图:
3.双重反馈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置身于系统科学所提供的结构与功能这对哲学范畴,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志龙老师对双重反馈教学法各个教学环节的内涵进行操作性的界定,并列举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例证作为诠释。
(1)导入课题(诱发)。一教师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动机。
要求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
例如《升华》一节的教学,先将升华演示器放在投影器上,引导学生观察,瓶内只有一紫黑色颗粒:固态碘。然后将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即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通过投影仪在银幕上映出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红色的碘蒸气是怎样产生的?
《浮力》一节的教学,先讲述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以科学家楔而不舍的精神熏染学生。
《热膨胀在技术上的意义》则联系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夏天架设电线时,为什么应让导线松弛些?工厂蒸气导管为什么装有弯曲的伸缩管?把一个个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应该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的材料提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情绪高涨地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唤起有意注意。
(2)课内自学(导学)。一教师利用黑板或投影器出示教学目标,使教材有效地呈示给学生,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
学生对照目标自学课文,分粗、细、精三个层次阅读。在阅读中做到眼看、脑思、手动。要求粗读知大意,细读钻字眼,精读明要领,并且做到四记:
①用问号标记疑难;
②用波浪线标记重点;
③用横线标记注意事项、方法与技巧;
④用号码给某些定义、定律、结论中的前提、条件、要项标上序号。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检视,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提供及时的帮助。
如学生自学《惯性》一节,粗读时了解到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细读时注意到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前提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精读时就要把“惯性”和“惯性定律”进行比较了。这样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划上相应的记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搜集到学生对“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理解困难的反馈信息,则考虑在“课内探究”环节中设置“物理运动速度加快,惯性是否加大”、“当外力撤去后物体的惯性是否改变?”等即景式的思考题,充分利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调控功能,排除学生因生活经验的负迁移而混淆力和惯性概念的心理障碍。
(3)检查练习(诊断)。一教师提供材料,组织诊断性测验,学生根据课内自学掌握的知识对练习题进行尝试性解答。同时教师将透明胶片发给若干中、差生当作作业纸,待完成后放投影器上批改,使全班学生知道自己的作业正确与否,或组织学生口头核对答案。
例如《熔解和凝固》一节就设置了“物质从____变成____叫做熔解。它的相反过程叫____。____熔解时的温度叫熔点。冰的熔点是____。”这样一些达到“识记”或“理解”低层目标的习题,以了解学生“课内自学”的成效。
(4)课内探究(迁移)。一教师提出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评议,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的同学相互讨论、解答、补充、订正,也可将“课内自学”碰到的问题提出来研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种小组教学,适时地给予点拨,或对优、差生实施个别教学,以防止“吃不饱”和“吃不了”。
例如《液体的压强》一节的教学,可设置的议论题:“书上所述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有几层含义?”讨论中有的学生会说:“表明了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也有学生会说:“还说明了液体内部的任何地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还会有学生说:“深度相同的地方压强相等,同一点向四面八方的压强也相等”。把这三种来源于学生的说法汇集起来,对这个规律就有了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也纠正了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液体内部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而产生的,所以液体内部的压强总是竖直向下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可较为自如地解释后面的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了。
(5)纲要信息(强化)。一教师通过投影器映出或在黑板上板书板画当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用色彩标明知识的重要程度和注意点,教师据此进行简短讲解,指出各部分知识的逻辑联系,以促进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例如《升华和凝华》一节以物质三态变化的图像为纲要信息;《机械能》以游乐场翻滚过山车画面作为纲要信息。《力》则是绘制的两位正在对打的拳击运动员的简笔画作为纲要信息,这些知识载体直观明了,生动易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6)巩固练习(评价)。一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测试学生到达教学目标的程度,待学生完成后利用投影器或在黑板上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学习小组交叉评定,再不需要留课外作业。
例如《电功》一节配备的习题为“一度电可供“220V、 40W”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小时”、“照明电路中,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强度为0.2安,通电1分钟时电流做功是____焦耳,消耗的电能是____焦耳。”当然也可出少量的答案不确定的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220V、 100W和110V、400W的灯泡哪个亮?”为了扑灭发生在六层楼上火灾,水泵电机的功率应多大?”
综上所述,在这种课堂教学新方式中,“检查练习”对“导入课题”、“课内自学”呈示第一重反馈;“巩固练习”对“课内探究”、“纲要信息”再现第二重反馈。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相互反馈。因而,我将这种交响乐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命名为双重反馈教学法。
4.双重反馈教学的特点
(1)双重反馈教学法立足于“认识就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的基本观点,在重视外因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强调内因的主观能动性,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课内自学”、“课内探究”等学生活动的规定情境。而且在“导入课题”中通过“动之以情”激励学生爱学,在“课内探究”中通过“晓之以法”引导学生会学,在“纲要信息”中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学会。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生活的情感共鸣,又有师生追求真理并获得成功的共同享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同步,直至同频共振,达到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积极化的目的。
(2)“检查练习”由于难度较低,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答时也不十分棘手,容易获得满意成绩。
后进生和优生一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刺激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积极学习提供了具体诱因,主观上增强了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自觉达到终端目标的愿望。
(3)“课内自学”、“检查练习”都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鉴于个体智慧的狭窄,有赖群体智慧的填补,“课内探究”实行开放型的讨论式,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失误。
特别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者可根据临场实际进行小组教学,对差生个别化教学和注意优生的能力发展,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因材施教,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依据“纲要信息”,教师着重讲解学生难懂的部分,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保持记忆。
而将每堂课的“纲要信息”联接起来,构成记忆链,又有利于为迁移而教,形成学科的知识结构。这种既重视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又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的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纲要信息”就是把“课内探究”中所出现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使其系统化、概括化。
(5)双重反馈教学法的两次课堂反馈答卷不仅诊断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巩固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由于反馈及时,准确度高,特别是不需布置课后练习。这样的教学行之有效,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使教师从批改作业的繁重劳动中获得了解放。
当然,双重反馈教学法的研究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学效果的因果关系的揭示尚需进一步深化;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科学途径也有待继续探讨;以双重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体系亟待构建。因此,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通过众多园丁的浇灌,使这朵有中国特色的教改之花结出举世瞩目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