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写作手法与技巧的导引与训练的必要性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6-12-12 10:18:33 点击数:
一
随着新课改日益深入地贯彻落实,作文教学已从初步帮学生确定表达的情志(即审题与立意的取向)转向为如何扩大生活视野,挖掘写作素材,筛选题材,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基础问题——“写什么”,即“厨妇”能为“炊”的“有米”问题。不限文体、以考察学生写作能力发挥的观念指向的作文写作引导培养,越来越多地为师生接受和使用,但始终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来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在在这方面能力提高上的新问题,表现在:
1、学生往往被训练成“搜集性”、“查寻性”的人才,而难以达到更高级审美写作中意识与快感的开发。这样的写作训练久了,往往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倦写作活动本身。因为这缺少扩大创造空间,只是扩大发现空间的训练很容易或许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成为“按图索骥”的方式,而没有“按需造骥”的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很难想象这能使多少学生喜欢。它往往造就成学生为应试考试而完成一篇篇应试作文,既缺乏鲜活生动的灵性,又可能导致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泯灭了写作的欲望。这类作文训练模式,打个不尽恰当但通俗的例子,就近似古代许多文人在官场或社交场上不得不做的应酬诗形式一样,很难有卓越的特色和高贵的趣味。
2、学生对写作能力上的提高陷于认为只在于简单机械的材料积累的片面认识上,而抹杀了文学本身能动性反映生活的领悟。虽然这方面的发展,能解决学生在写作上“有米”问题,满足简单机械堆积式的反映生活,但难以达到“巧炊 ”的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发展。文学创作上占有材料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占有材料越多就意味着写作能力就必然越高,它决不是提高写作的充分条件。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类似的道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语道破写作能力提高的玄机——只靠“质”而忽视“文”,也是断然不可的。这也能解释现今许多“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好的学生”在作文上难以领先他人,而一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却回偶尔涌现出“一枝独放”的现象。
3、不利于学生摸索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满足重视材料的把握与丰富,而忽视手法与技巧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只教给学会“拿东西”,却未教给他们领悟“摆东西”。创作作品的好坏,有的时候是靠作品的“质量”优劣决定的,而非靠材料数量的多少决定的。作品“质优”,就是把最恰当的材料用最佳的手法与技巧反映出来的组合表现过程,“文无止境”,在有些方面就是指运用这种组合反映的模式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这一点,造就的人才可想而知了。
二
作文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写作表达完成的完整的一般规律进行,切莫挂一漏万地肤浅地拘泥一点,使作文教学滞后于学生在写作表达上求知欲的增长速度与层次,以免阻碍或有害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能力的提高。当然并不是说大部分教师没有在进行表现手法、技巧的训练,但客观地说,在作文写作教学的实际中,许多教师往往是停留在就一个写作话题或题目自发的没有系统的随意的比较被动的这方面的写作教学实践,未能充分地展示出写作表达训练中这一领域的巨大乐趣与奥秘,未能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上实现由一个层面向另一个层面的质变飞跃。
重视写作活动中的表现手法与技巧的一定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懂得了“为什么写”、“用什么写”的基础上,引导并培养学生领悟和运用“怎么写”的素质技能,就是让“厨妇”得以“炊米”之“巧”,就是使学生在写作表现的活动中享受“词有尽”,而表现上“趣无穷”的乐趣。
三
如何重视写作表达上表现手法、技巧能力有意识运用和提高?这不能简单单一地靠作文课上或完成某次作文题目写作上临时“灌输”而成——真要如此,“灌输”怕学生也未必理解表现手法、技巧与写作内容的“毛之附肤”的有机一体的理念,怕也是使多数学生容易滑向“套版效应”的模式中——它的有意识运用与提高不仅应贯穿在包括写作练习在内的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应该贯穿在指导学生所有的学习与借鉴活动中,应让学生在学习与阅读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浸渍,得以吸收,具体来说可以注意以下三点。
1、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对写作上表现手法、技巧的重视与学习。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它们一方面以反映生活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内容感染着读者,一方面也以卓而不俗的艺术手法与技巧使读者的审美情趣得到满足。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对写作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借鉴。如庄子的《逍遥游》不仅揭示了人生思想境界存在大小区别,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才是至上无比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追求,而且也以极富浪漫主义的大胆恣肆的夸张与想象的表现手法,以层层反复对比的技巧来烘托主旨。这不仅传播了庄子自己的主张,也以行云流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优美文笔强烈地感染了读者,而成为千古奇文、美文。这一特色不也正是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富有想象创造”的新概念作文常常取的吗?这些作文里充满了对未来,对过去,对未知的领域的大胆夸张性的鲜明想象,再现出禽兽虫鱼的对话,山川草木的有情,从而表达各自深刻,新奇的主旨。
这种效果强烈的巧妙表现手法与相应的技巧,应该让学生积极有意义地重视,再举一反三地举出所知道的有同一魅力的作品(如欧·亨利的代表作、杰克·伦敦的代表作等),同时牢固地掌握它们,默移潜化地吸收它们,以便在以后的写作表达中主动积极地运用它们。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富有力和创造性”的新概念作文不就是常常如此取法的吗?这些作文里充满了对未来,对过去,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想象,从而表达出深刻、新奇的主旨。
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中积累不同形式的文学佳作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可以包括:
(1) 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或其精彩片断里的突出的表现手法及技巧的默识体味地摘取、积累。如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以丰富典型而曲折起伏的情节多方面表现复杂而鲜明的主人公冉·阿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时始终注意在与他人关系的对照映衬中表现的技巧。再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中明暗线并蓄发展、交织的的双星晖映制造感情高潮的表现手法,以及细腻铺垫式的描述技巧。
(2) 各类报刊杂志上阅读欣赏到的具有、新颖特色的佳作中表现手法及技巧的收集、整理。如早期的《小小说阅读》刊载的一名台湾作家所写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采用紧抓瞬间感情的巨大变化来释放感悟人生短暂而美好的痛惜与珍爱之情的表现手法,以及以、洗练的语言神致刻画的技巧,来显示情志的。再如作文刊物登载过的学生优秀作文《风雨周庄》就是以即情即景的散文化优美的描述技巧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抒写对有着浓郁江南水乡特色和文化厚积的周庄流连之情,语淡情切,回味隽永。
(3) 优秀影视、戏剧作品中精彩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借鉴。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和以物喻意的技巧处理;再如美国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多角度刻画主人公,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在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也运用过,只不过反衬应用,而《海上钢琴师》侧衬应用而已。)
3、同学之间作文交流时领悟到的他人文章好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如有一学生写的《买书》作文中,写母亲替赶考的自己买老师规定的参考书,冒雨奔波买回后发现买错了,又气也不喘地冲进雨幕去换书煞尾——这种高潮结尾,言尽而意不止,很有感染的张力;再如有个学生写的《父与子》中先铺叙父子之间签订的个人之事个人管好的君子协定后,再写由于天气骤寒使自己受冻一天的委屈,最后回家后发现父亲已悄然将新棉鞋给自己买回时的感动——对比衬托,说明了父爱不仅在口更在行的感人情感。
4、重视写作课堂上对学生写作实践从旁指导与直观评析。如一次写“幻想对人利弊谈”的话题作文时,大多数学生直白地记叙或议论“幻想”的利与弊,但有一个学生以原告我与被告“幻想”到法官上帝那儿打官司作构思的表现手法,完成一篇别出心裁的作文;在肯定这名学生的创新表现基础上,指导她将法庭交锋从一个回合变成三四个回合,加强叙述的节奏与起伏,层层深入跌宕有致叙述与突出了主题,使这名学生作文表现能力上有较大突破。
这类好的范例佳作的搜集、揣摩都可不动声色地默化为学生储存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的“素材”。以备“巧为”“有米之炊”,就完全有可能改变学生“勉为应付”的写作心理与过程,而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应该自觉的充满乐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