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从训练教学走向运用教学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6-07-12 08:32:18 点击数:
阅读教学:要从训练教学走向运用教学
摘 要:一个很费解的现象:很多老师会教学却不会文本解读,在课堂里他们会讲很多学习技能,可是自己写文本解读时却相当吃力,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呼。当了老师多年,阅读能力总还处在需要点拨的状态。这现象其实就是训练阅读一统教坛的结果。尽管课标一再要求实践与运用,却没多少老师能够领会。本文从课标出发,提出运用阅读教学,走一条阅读教学新路,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训练阅读 运用阅读
王荣生教授在其《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写道:“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教给学生。什么是“教给”呢?至少有三种可选的答案:一种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做的,讲理解的结论,叫阐释,实际上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或者听老师阅读。一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叫训练。一种是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合适的阅读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叫运用。”
姑且把这三个答案的教学称为“阐释性教学”“训练性教学”和“运用性教学”。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阐释性教学已经很少,教学主流是训练性教学。
一、为何“训练性阅读教学”会成为教坛主流
说来奇怪,《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一词,只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的第四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写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仅仅就出现这么一次,语文教坛中却占据了教学的主流,如“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的;”“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这样呼吁的文章层出不穷,这样的评课标准必不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观摩课比比皆是。而“运用”与“实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据统计“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24次,“实践”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14次。出现频率这么高的词,却没有多少专家呼吁“运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之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现象,可能是课标中定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让教师们产生了误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专家、名师们大多把眼光看到了工具性上,工具的使用必然是要反复训练才行的。有一段时间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合作,课文教学重在理解、感悟、熏陶,针对重人文性教学的课堂华而不实而深感忧虑,于是专家提出扎实训练语言与技能的教学标准。阅读训练课就诞生了,而且要求训练要扎实,所以就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朗读,要有片段写作,要有方法的训练,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与“这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样的环节,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听课专家听到这样的训练才放心,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加上名师观摩课的推动,训练阅读教学就成了主流。
二、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课堂实例比较
(一)训练性阅读课堂教学流程
训练阅读教学:简单而言,就是老师训,学生练。是以课文为抓手,在教师的预设下,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讲练,让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通过提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思维,通过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造句、写段技能,通过视屏、配乐朗读来熏陶学生的情感……总之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的训与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或者就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训练阅读教学一般是这样的:
老师理解教材发现课文中可教学的训练点有:
1.品味课题中的“借”。教学设计的问题是:(1)为什么要借箭?谁向谁借,怎么借?借的结果怎么样,还需要还吗?(2)是借还是骗?为什么不用草船骗箭?“借”字好在哪?由借这一问引出第二个训练点“神机妙算”。
2.深析“神机妙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设计的问题是: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找出诸葛亮妙算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算出了什么,妙在何处?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征?从中也发现了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征。由此引出另一个关键词“笑”。
3.在本文的人物对话中,一直都是“谁说”,而没有“谁怎么说”即没有提示语,唯独一次提到“诸葛亮笑着说”。请读这句,思考诸葛亮可能笑什么?如果没有这个“笑”字,课文有什么变化?体味“笑”的表达之妙。由提示语引出第二大段的对话教学。
4.品味第二段的对话,猜测人物的心里变化。朗读第二段,请依据人物的对话内容,写出你觉得合适的提示语。并说为什么?
5.曹操知道上当了,他回到军营会怎么想?周瑜得了十万支箭很高兴,他让部下将领总结本次行动胜利的原因,他怎么开总结会,请写一写。
这样的教学,学生课堂上对比方法用得多,关键词语训练挖掘得比较深,人物的特征也在比较分析中得到清晰的认识,而且多次进行动笔训练。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理解基础上,“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被老师控制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跟不上而开小差,或因开小差而没听到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参与到教学的训练中。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阅读:学生充分利用曾经学过的语文知识,自己试着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眼前的新课文,用曾经习得的遣词造句、构段经验建构的阅读方式去对比阅读当下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和构段的特征,在比较中发现阅读材料的新特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分享阅读来构建自己当下的阅读能力……总之,每次阅读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原有知识在运用中的重构,教学不是以问题为启发点,技能学习也不是以习题训练为途径,而是以自己的运用写作为形式推进学习进程。
同样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运用阅读教学一般流程是: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并将这些理解与发现写成作文,然后朗读交流,再谈各自的交流感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阅读作文。
学生1谈《诸葛亮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心》:
不同一在第二段,一般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一般都是想尽可能的推迟,可是诸葛亮却主动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将十天缩短为三天,他为什么这么做呢?突出了诸葛亮的自信。诸葛亮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想到对应的办法,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才干。
不同二在第五、六自然段。一般人想到借箭两个字,是一般意义上借用的意思,但诸葛亮的想法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让周瑜感到意外。诸葛亮心中的造箭是用草船“借”箭!
文章里的箭有二种意思,一是曹操的十万多只箭,还有一种是诸葛亮的箭。曹操的箭是有形的,而诸葛亮的箭是无形的。你们一定觉得诸葛亮没有箭啊?当他把隐形的箭交给周瑜时,周瑜马上意识到自己原来真的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的箭带着自己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箭告诉别人:不能忌妒别人,想要打败他,必须赢过他。诸葛亮的箭深深的刻在周瑜的心中,让周瑜隐隐作痛……
学生2谈《课文中的“谢”》: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谢谢曹丞相的箭”,其中这个“谢”字包括:真谢、假谢、讥谢。
真谢
这“谢”中有真谢。我觉得,“曹丞相”和“的箭”可以分开来读。先谢曹操的性格,前面说了,曹操生性多疑,一个”笑“字写出了诸葛亮已知曹操之性,与吃惊的鲁肃刚好相反,说明诸葛亮很镇定。随后,曹操真的做了与诸葛亮想象中一样的事。谢“箭”,当然,他们也真的很感谢箭,从一个“像下雨一样”可以看出箭的多和密,正是“箭”让他们可以不受军令状之累。
假谢
当然,也有假谢,谢出的是假意,同样把“曹操”和“的箭”分开来,假谢曹操,虽然正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和谨慎,他们才能得到箭,但曹操干这些事的目的是不让他们前进。如果不是地势、风向都有利的话,那曹操射出的箭不知要伤害多少人呀?诸葛亮不是真的去借箭,那么曹操也就不是真的借他箭,因为文中说,箭是让一万多名士兵放出来的,一个“放”字,就说明是主动而非被动。于是,用一个“谢”字来发泄。
讥谢
“讥”,“讥笑”的“讥”,这个“谢”还在表达他对曹操的无限嘲笑。用兵谨慎是曹操的优点,可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利用这个呢?不是一般人都选人的弱点吗?原来,诸葛亮用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用曹操的强点攻击自己,像以毒攻毒,让曹操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这也源于诸葛亮的火星思维,把大雾与曹操的强点结合,反而变为弱点,江上有大雾,雾中有敌人,敌中有埋伏,怎敢轻举妄动?不过埋伏却不是曹操想得那样,又一次体现出诸葛亮的火星思维。所以,才要讥笑曹操。
学生3谈《课文的结构与方法》: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着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双线并行”“首尾呼应”等。
双线并行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在明处的“借箭”;一条是在暗处的“斗智”。这两条线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却又相互依存。
明线“借箭”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借箭”的一个过程。这个地方是明线与暗线的交汇点,又有着点题的作用,在文中非常重要。
暗线“斗智”是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斗智”线。这条暗线是建立在“借箭”这条明线上的,周瑜原想用“造箭”一事来羞辱诸葛亮,并让工匠减缓造箭速度,又不把造箭材料给准备齐全,借此除去对手。可周瑜千算万算,却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出奇制胜。这场“斗智”的比拼中,周瑜的心胸狭隘令他惨败。
首尾呼应
《草船借箭》中有一个写作文经常会用到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结尾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呼应”在于周瑜整个人情绪上的转变。同样的人,经历了一件事后,在面对诸葛亮的才干时,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变。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对待同一个事实,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就是“呼应”所在。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利用事情的发展,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互相启发。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认真听学生的读,然后进行适宜的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提醒。最后再看看学生有没有忽略没讲到的地方,或是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拓展,给学生更开阔的阅读空间。这个过程是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仅仅是主持者、启发者和评价者。学习的结果是多方面的,完全超出了老师理解的局限性。
三、训练阅读教学与运用阅读教学分析比较
(一)训练阅读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1.训练阅读教学的优点。
训练阅读的第一优势是老师容易把持课堂,训练的内容可以事先预设好,安排好各训练点的先后顺序,课堂中有条不紊地贯彻落实,训几次,练几次都可预设好,进度才容易把持。而且训练点明确到位,老师有扎实的感觉,对考试才能放心。
训练阅读教学第二优势是教师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由教师把控,老师可以很好地把预设的内容,很艺术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也得到这方面的训练。
训练阅读教学的第三大优势是,语言文字、语文技能的训练确实非常扎实有效,学生收获非常明显,可以即教即测。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这样的训练,现场听与看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训练效果。
2.训练阅读教学的劣势。
首先,训练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训者,是练的执行者,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而非主体。课堂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读课文,什么时候回答问题,什么时候小组讨论,什么时候做课堂练习,什么时候表演等,学生完全不知道,完全听老师的指挥。学生更不知道老师训的内容是怎么提炼出来的,为什么是练这个内容而不是那个内容?每次训的内容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知道,有时连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练习也不懂,只会执行老师的指令。因此针对这样的课堂,听课专家总会大声谈论让学生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试想,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里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是主人自己的事,要老师提倡参与吗?只有把课堂视为老师表演的舞台,才要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其次,训练阅读教学的训练往往只是针对语言文字和技能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要学习语文的内容并不只有这些,语文中有不少的内容是无法训练的,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品味、揣摩、涵泳才能感悟到的。这些内容虽然具有糊糊性,不可明确地测验出来,但是却是语文、语言的特色之一,有一些技能,文章的章法也不是一训练就能掌握的,而要学生用自己的阅历、实践来感悟,只强调训练,就会忽略这些重要的语文素养。这些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训练的作用往往是达到理解与记忆,形成技能,而这个理解到形成技能是要有时间的,再从技能到运用还有一段距离。习得的技能什么时候可以拿出来运用也很茫然,由于训练的被动性使得技能转化为能力有了障碍,这与课标要求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语文能力是有差距的。再看训练特征非常明显的数学,基本上都是举例分析,练习应用,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训练。可是数学偏偏提倡运用,提倡生活数学,即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训练为主线的数学课,专家们都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训练与运用的差异,不喊训练而喊运用。而真正的以运用为特征的语文,专家们却偏偏高喊训练课。真是令人费解。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1.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点。
课标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课标的这一阐述出发,可以说运用阅读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实践运用性。
阅读活动的整个流程都是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哪里要体味、哪里要比较、哪里要分析、哪里要综合,都由学生自主去发现,老师不限制学生学什么,没有事先预设好的教问流程,没有事先安排好的知识分析点,而是视学生的阅读发现结果而定教学内容,讲什么、讲多少都要先听学生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研习情况做决定,教学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阅读是真正走进了课文,在课文里不停地走了许多个来回,抓住了自己认为应当抓住的词句,然后理解运用。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中,获得对新课文的理解,就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有训练,他们也会比较句子,辨别标点使用后的效果,而且阅读的结果又是通过写作而固定下来,训练的始与终都是主动的过程。这也应了王荣生教授所讲的:“对语文课文聪明地‘生产’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并将蕴蓄于内心的情感用言辞固定,力求用恰当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正是写作的自然样式,因而也是指导写作的正确途径。”
运用阅读教学的优点之二,课堂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走进老师一个人理解后所设定的思路里,每位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这正是多角度理解,多样运用的好前提,学生写出的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因为没有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进行素读是最个性化的,所以课堂必呈现出多样的阅读结果,呈现出多角度的阅读过程。这样的阅读运用是最具挑战性的,很多学生喜爱这样的挑战。每一次新课文的阅读都是一次实践的历练,是学生检验自己是否把新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每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在变化,每一次阅读的起点都是新的,每一次写作都有课文新知识的介入,都是一次新的建构过程。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阅读运用的写作中,验证学生新的能力是否构建成功。
运用阅读教学的优点之三,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分享交流为主,老师的评价与讲解、提问只是辅助,老师的教学是在前期的从训练阅读转向运用阅读上着力,一旦学生走上运用阅读,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个性。课堂教学就成为分享式的课堂,每一个同学的个性化理解都会给其他同学带去思考,也会给老师带去思考,让老师判断该怎么指导,怎么进行评价,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对分享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运用阅读教学的缺点。
运用性阅读教学缺憾之一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时间,无法向听课者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一节课里老师发言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缺憾之二是运用知识写作中,懒惰的学生如果长期不写会造成两极分化,勤劳的学生可以当懒惰学生的老师,悬殊之大,真的是通常师生间的差距。缺憾之三是在训练阅读成主流的教坛中,运用阅读无法借班上课,没有经历过从训练阅读走向运用阅读教学的学生,是无法进行课堂分享的,所以运用阅读教学在当前还有一定的限制。
训练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而言局限性太大,训练对语言文字、语文技能的效果较好,但是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语言文字、技能之处,还有很多内容,有些内容是无法训练,或是无法通过训练来达到目的的。而运用就不同了,运用中包含了训练,但除此之外,还有体悟、揣摩、涵泳等,运用阅读也自然地把阅读与写作结为一体。“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老师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的阅读方式。”王荣生教授的这些话指出了当前训练阅读成主流的关键,老师有什么样的理论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阅读形式。但愿有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课标提倡的“运用”与“实践”的含义,能够从训练阅读教学走向运用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