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昌教授答教师的11问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6-07-04 14:45:38 点击数:
第1问:在教学中我确实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注重,不过我认为我们的课本还缺乏基础知识的传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新教材是不是忽略了学生对几千年文明历史积累的知识继承呢,我认为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应该知道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陆续的给学生传授了许多,不知是否违背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宗旨?盼企答复,先谢谢张老师了!
答:当然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点都有所比较深入的介绍,不知你的意思是还缺少什么知识。
第2问:学物理有什么用?
答:这是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也讲不清楚。“用”有三层意思。
一、最低层次,例如,物理对我自己是有用的,因为它使我有了职业,能够养家糊口。对于很多技术人员也是这样。
二、较高层次,学了物理能够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造福人类。这样的境界高了一些。
三、更高层次,学习物理使们接触了一类重要的人类文化,提高了我们的文化修养,打开了又一个心灵的窗口,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方面其实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话,开会跟大家见面时可以多说一些。
第3问:关于学生的兴趣?
答:兴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说有了兴趣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落实在知识上,现在呢,兴趣本身也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是健康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不过今天这里要强调的还是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学好。很难想像你能掌握你所憎恶的一种技能。
怎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兴趣?(这里用的是“保持”而不是“培养”,因为人生来就对外界存有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不是搞什么“花活”而是让学生学懂学会!所以,尽管教师要研究各种教育思想之类的问题,但最要下功夫的是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学懂、学会”。
提高兴趣可以有一些技巧,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你要问问自己,作为物理教师的你,你自己对物理有没有兴趣?它是否只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将来退休了,不再教书了,是不是像学生毕业了一样要把物理书抛到九霄云外去,还是因为时间充裕了,要想一想过去一直没有想明白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来检查,但对科学的丰富情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真的会使你的物理学得更好,这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前提。
第4问: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做实验?
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所以不一定都要在课上或课下做实验。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教学例子中,人类要认识这个规律是离不开实验的,但学生不必做实验,也部分地参与了这个探究。
又如,学过向心力之后,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面上有一辆汽车沿着赤道行驶。根据前面的分析,汽车速度越大,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越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根据以往拱形桥的经验就会想到:“速度越大,越可能离开地面;但半径越大,越不可能离开。地球半径很大,要离开就要非常快……”这也是一种猜想与假设。他们甚至还能算出汽车离开地面所需的速度。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就能认识第一宇宙速度、失重现象而不是听老师讲给自己的。所以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科学探究,但学生不需要亲手做实验。
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那么狭隘,等于给我们的思想松了绑。
第5问:什么是猜想与假设?
答:经常听到老师教训学生:不要胡猜;在其他场合也有人说:这还算什么猜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论(例如前面关于拱形桥的例子)。猜想(假设)与“胡说八道”及“确定的结论”之间有什么区别?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要有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要有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猜想与假设不能没有根据,例如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例子,根据是“同性相斥”;也不能不合逻辑,这个例子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也还有其他可能:存在未知粒子,它与质子的作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非质子之间的力使它们不分离,还可能……因此,“存在强引力”的结论是不确定,但有根据。所以它是猜想或假设。
既然猜想与假设是不确定的,它的不确定性就不会一样。拱形桥例子中的不确定性较小,而强相互作用例子中的不确定性就很大了。
第6问:中学物理教师怎样提高自己?
答: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了大学本科学历再教中学,在物理内容方面是不成问题的,只需在教育理论方面提高就行了。可是根据我的体会和与教师的接触,中学物理教师需要提高的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修养方面。这里不是说物理学的内容教错了,而是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有时十分肤浅,因而也就难以恰当地做教学处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
在教学生涯中要不停地学习物理学,不只是读一些科普书籍,而且要学真正的物理学,要定量、要算。这样做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地体验、重温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激动的心情。自己有这方面的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方面受到熏陶。
与教育理论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是对科学哲学的思考。科学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科学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已经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吴加澍的《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续佩君的《文化视角下的高中新课程》、都值得仔细阅读。此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理查德费曼的一套书也很好,如《费曼讲物理入门》《费曼讲物理相对论》《物理定律的本质》《发现的乐趣》等,还有施大宁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与艺术》,作为中学物理教师都应该读一读。我自己感到这些书对编写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时的指导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
还要再次强调,要认真学习真正的物理学,定量地思考一些教学以外的物理学问题,否则科学哲学的思考会被架空,成为无本之源。
第7问:请教张老师一个问题,我认为现在的物理教材在知识要求上更基础了,主要体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考试目前难度却还没有降低,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用低要求的教学目标去应试高层次的高考,这就是对学生高素质上要求。(现在市面上的资料内容和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可都是高于课本很多,甚至深挖和拓展),以上讲法,不知是否正确,请指教。
答:你所说的考试是指高考和中考吧?升学考试的难度不能降低,因为是选拔性考试,太容易了,大家都得一百分,让谁升学呢?即使将来都能升学了,还有选择学校的问题呢。可以设想,老师们在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在三维教学目标上都有长足进步,那么,如果我是命题的人,我的难题就来了,因为我要出更难的题,才能使得分率在0.5~0.6,才能“难住”一批人!因此,教学与考试在难度上的差距是不可能消除的,也不应该消除。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这不是课程本身所能解决的,只有在几十年后,社会、文化、经济等外部条件有了较大变化时,这种状况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不过,也不要气馁。教学要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得到提高,考试要朝哪个方向难,还都是有讲究的,值得研究的,目前也是能够做到的。
第8问:张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已教物理20多年,现在我越来越教得没底了,有几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答,1.初中物理教材有很多个版本,但我们不知选哪个版本好?2.现在的教材看起来内容不多,知识也不算难,可是学生学了过后总适应不了考试,不知是我们这里的升学考试题难了,还是学生没学好?这些出题人只知道出新鲜题,但不知道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3.现在的教材中增加了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如:信息的传递等,这些知识学生好难理解,究竟对学生有一个什么学习要求,这些知识要纳入升学考试吗?4.新教材练习太少,学生参加实践机会又不多,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答:1.综合来讲,我自然认为人教版的课本最好,不过其他版本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学中应该“博采众长”。老师绝对不能只看一本书。过去教学以课本为依据,书上有什么教什么,没有的不教,书上怎么写的就一定要怎样教,其实,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学生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课本只是一个参考。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2.这是因为升学考试比教学内容难。如果大家把教学水平提上去了,升学考试就得更难,要使相当的批学生做不出来,不然怎样“选拔”学生?不要怪出题的人,出新鲜题以难住一批学生,这是他们的职责。
3.关于现代科技知识,按照人教版的写法,不难理解,不要拔高,知道就行。课程标准对现代科技知识有要求,所以不能把它们排除在升学考试之外,但这里出不了太多、太难的题。
4.对于课程本身的要求,教材上的练习题已经够了,但为了在升学考试中比别的学生更好,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多做题。难度、负担等问题就是这样上去的。
第9问:教材的作用?
答: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那么教材(教科书、课本)的作用是什么?
1.现在有5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所以尽管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都可以在全国使用,没有国家教材与非国家教材之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编者对内容的处理看到新课程的理念。编者有责任把课程引导到课标的理念上。这方面有很多实例,这里就不举了。
2.教材应该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编者力求通过自己的书来帮助教师。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但它们不是必须执行的。
3.教材能提供许多教学资料。教学中用的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知识,教材都有一些,教师工作很忙,有了这些,就不必事事自己去找,要充分利用。
一句话,教材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
4.许多老师问,哪套教材最好?综合地看,我自然认为人教版的教材最好。但是客观地讲,其他几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师上课不能只看一套书,要博采众长。另外,用人教版的新教材时最好与现行教材对照,因为我们编写时不会怕人说是“抄袭”而为变而变;凡是变了的,一定是按新课程的理念有所思考的,为什么这样变,老师们想一想就会有收获。
第10问:怎样才能上好课
答:有的老师总想问具体的某节课应该怎么上,恐怕很难做出一般性的答复。因为尽管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个问题怎样讲,要看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还要看教师本人的长处与短处。可以说,好课是不能复制的。这里谈的都是原则,但有实例,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原则,结合这些实例,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在若干年前刚刚参加教材编写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写,一位同事对我说,你不是会教课,而且还教得不错吗?把你要讲的写出来就行了。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现在就要对大家说,不是不知道怎样讲课吗?当过学生吧?假设你是学生,你认为老师怎样讲你就能明白,你就怎样讲。对学生不要居高临下。大家的思维规律都是类似的。有时候教书时间长了,不学习了,就不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教自己要不断地学习。这就要转到关于教师提高的问题了。
在与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不是什么课程理念的问题,而是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作为教师,千古不变的道理是头脑要清楚、语言要有条理,高一点的要求还有肢体语言等。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要有意识地锻炼。练练绕口令等都是有用的。学学表演,也有好处……看起来是说远了,其实不远。教师的表演要有感染力。
第11问:什么样的考试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改革是否就要从考试开始改起?
答:一种考试方法可能对应多种教学方法。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可以用机械操练的方法,也可以用让学生聪明起来的方法(例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学)。有的老师对此有深入的研究。
关于考试的改革,我们能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吗?课改是为了让学生学好科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不好。而我坚信,目前的考试方法基本上能考出学生是不是学好了,它有这样的功能。
许多人过于相信机械操练的效用,不相信真才实学在考试中的作用。怎样使你相信?1.大学毕业后不要中断物理学的学习;2.了解科学哲学的一些观点。关于后者,有不少好文章,例如吴加澍、续佩君、解世雄的文章,都值得一读。在网上输入他们的姓名,就可以读到他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