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物理 > 交流共享

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6-07-04 14:35:14   点击数:

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通过“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差异。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要围绕一个问题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突显出来。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朱郁华在《教学与管理》中写了一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操作流程(根据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撰写)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活动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1、 以教研组或教师小组为单位,确定观课议课主题。(观课议课主题的类型——观课议课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堂对象上,可以观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互动。从教学环节上,可以观察课是如何导入的,如何展开的,如何小结的等等。从具体方法上,可以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实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使用技术手段。从效果方面,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情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等,正因为有这样多的观课内容和主题,所以每一次观察都需要选择,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教学环境和不同要求,协商不同的观察重点和主题。)

 

2、与做课教师沟通。(缺乏课前沟通和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讨论缺乏共同的话题,这样,对话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评课过程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解决问题的听课评课目标。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理解,使观课议课教师和做课教师课前达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做课教师的做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

观课议课前的说课(沟通)

为了更充分地认识课堂,为观察课堂奠定基础,观课前的说课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比较:

(1)观课活动前的说课重视对学生情况的介绍。这种介绍,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以学论教,另一方面,观课者可以由此更清楚地理解课堂教学,判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在议课时提出认识学生的相关问题。

 

(2)观课议课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介绍我要做什么,还要说一说我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如何选择的。目的在于揭示授课者内在的教育观念和假设,它有利于授课教师明确教学思路,提高理性水平,从而自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3)强调观课集中在一定的主题上。这种主题首先由授课老师提出,因为课堂上将要出现和发生什么,他最有发言权。

 

(4)强调对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教学特色的尊重。授课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想要展示什么,我的特色和创造是什么,我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希望给授课教师什么启示。

 

(5)强调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的课前沟通和互动。在说课活动中,观课者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的主体,观课者一方面可以就授课教师的说课进行咨询,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提出建议。

 

    3、学习相关理论。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应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观课议课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学习。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学习理论。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为做课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4、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召集有经验的教师围绕主题、依据课堂要素 (教学策略、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师生互动等)、参照相关理论进行观课记录表的设计。设计时,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要便于教师操作。如下例:

太仓市教学研修观课前的说课议课情况记录表

课题名称

 

研修地点

 

研修时间

 

组织者

 

上课者

 

记录者

 

参与者

 

组织者

活动

情况

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

明确上课老师的任务、提出合理的要求或建议:

明确观课老师的目标与任务,提出具体的分工(指导老师学会观课):

其他

上课老师说课情况

1、选本节课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2、本课的的目标是什么,即学生在这一节课上会得到什么?((1)目标要具体、清晰、明确,是适切的;(2)这些目标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模块目标等的关系如何)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即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该怎样做,学生该怎样做?

4、在这一学习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教师该怎样去解决?

5、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将如何突破?

6、建议观课者观课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观课老师参与情况

1、观课老师探询的问题

2、观课老师观课的主题或重点或提出的建议:

           

 

说明:1、组织者、上课者应在说课议课前,分别在相应栏目内认真填写,并在说课时作说明;2、观课老师应根据组织者、上课老师的说明和事前的准备明确自己的观课任务或问题,有准备去观课,为接下来的评课作好充分的准备和思考;3、记录者应根据说课议课的具体情况作比较完整记录,记录结束后将记录表交教研员。

 

5、课堂观察。观课者携带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工具进入教学现场。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同时,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要关注细节。

观课议课提倡“把经历的事情说出来,把讨论的东西记下来,把想到的办法做出来。”“说出来”、“记下来”是一种叙事研究,而“做出来”则是一种行动研究。

以叙事的方式从“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课堂实录”、“课后反思”、“议课记录”、“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撰写观课议课记录。

 

观课如何“观”-------来源于陈大伟文章《“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

第一, 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第二, 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

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三, 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第四, 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

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6、课后议课。课后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二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组小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形成共识,最后是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针对主题作总结性发言,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7、行为跟进。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或者再就相关问题准备下一次观课议课活动。

教师研究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课堂,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为了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因此,议课本身不是终点,我们不能为了议课而议课。这样,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程序就是认识和体会议课的收获,并将这种收获转化为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南。

 

(余:如果将观课议课用于校本研修,有没有操作程序方面的建议?

         

陈: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大体而言,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一是观课前的沟通。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献课教师的献课取向,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以便获得共同的议课话题。根据观课主题和目的.观课者要做好观课工具的相应准备。

二是课堂观察。根据观课需要.观课者携带观课工具进入现场。在观课活动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相关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梳理“行为”、“效果”、“关系推测和意见”等内容。

三是课后议课。参与者平等对话,描述课堂中的现象,判断行为效果,探寻教育理念,推测相关因素联系,提出改进可能。

四是行动规划阶段。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自己的改进行动,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或者再就相关问题准备下一次观课议课活动。)

 

二、“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来源于陈大伟文章《“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

(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

 

三、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济源下冶一中 郭小全的观点)

有人问一位课改专家什么是新课改?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专家想了一下说,学生敢说,敢问,敢做就是新课改。仔细想来专家说的甚是精辟,一个“敢”字不正准确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吗?“说”,“问”,“做”也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过程与方法,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句话的主语可是学生。因此我们在观课,议课时千万不要忘了学生,忽略了学生就无从谈起新课改,再好的课也是失败的。观课者议课者再认真再仔细所做的工作也是不完整的,也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观课,议课的对象应该主要是学生

 

我还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新课改期间师生关系应该是:鲜花和绿叶的关系。当然了,学生应该是鲜花,老师只能是绿叶。鲜花有了绿叶才能更美丽,绿叶有了鲜花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学生放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所以在观课议课时,在观议老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看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有更大的成效。我们要关注绿叶,这是美好的过程,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鲜花,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有了鲜花才更美丽的啊!

 

第二.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紧张有序的学习。

结合当今教育形式,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一节课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上好一节课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一节好课呢?有人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能紧张有序的学习。我同意这种说法。既然我们关注的课堂效果又是主要在学生身上体现,那么我们在观课议课时就更没理由不关注学生了,我们要特别注意班里的学生,看他们是否学习吃力、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在议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上发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指出来,和授课老师共同探讨,取得更好更完善的解决办法,达到尽快帮助学生进步的目的。

 

第三.“水”的变化。本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提法是:学生要有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九十年代我们的提法是:学生想要水,老师要有长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学生“学”为中心。所以在观议课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观议学生的找水过程。看学生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轻车熟路的找到“水”,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最后还是奉劝我们观课议课的老师们:一定要关注我们的学生,只有他们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只有他们才是新课改的希望。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