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物理 > 交流共享

怎样正确地听课评课

发布者:cj_wbp   发布时间:2016-06-02 08:30:37   点击数:

怎样正确地听课评课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一、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

1、教无定法,课有共性。所谓无定法,是指课堂教学总是随着教学内容、学情变化、时空环境不断发生着改变,从这个角度讲,课堂教学不可复制,是对的。因为“教无定法”,所以课堂教学是不可评价、变幻莫测的,这就陷入了神秘论与不可知论,是不可取的。因为课有共性。

2、课堂教学是科学。无论什么课堂,它总是围绕着学生成长,教师、教材、学生、媒介、环境各要素的有机组合,组合越优化,课堂越高效。所以,课堂教学有基本的原则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科学。(这也解决了不同学科间听评课的障碍,而跨学科听课是不可少的,尤其作为业务领导与骨干,要懂得如何抓住课堂教学共性的东西,再结合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的学科特点去听评课)

3、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教学总是充满遗憾,不管多么成功的课堂总是有继续提升、完善的空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共性。精彩生动的课堂,总是能给人强烈的感染,学习的过程如沐春风,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教学是艺术。

二、一堂好课有没有基本的评价标准?

1、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要求。

2、叶澜教授对“好课”的理解: a,有意义;b,有效率;c,生成性;d,常态性;e,有待完善。

3、我对“好课”的描述:一堂好课应该是朴素的、高效的、生动的。

朴素:

△陶行知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课堂教学是师生一道共同追求真(正确的、科学的)善(高尚的、充满爱的)美(赏心悦目、有情趣的)的过程,这一本质是非常简单的,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越简单的教学才是越有效的教学。简单的就是朴素的。

△课堂终归是常态的,不是总做给人看的,如同家常便饭、居家打扮,没有刻意的表演与矫情,不做作,不花哨,从来没有尽如人意,没有彩排的课堂才能体现生成性,真实的就是朴素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恰当的,不能造成对辅助教学手段的过度依赖,该实验时实验,该运用视频时运用视频,过多过滥的使用看来眼花缭乱,实际喧宾夺主。(语文课中配以切合文意的图片、视频、音乐,能够渲染出生动形象的意境,认读生字、组词说话也离不开多媒体就很牵强;数学课中多媒体对平移、对称、旋转等内容的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减乘除的运算就没有板书来得更直接有效。结合语文课堂实际)

高效:

△效果的好坏高低,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的。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花5分钟就能达成目标比在同等条件下花10分钟才能达成目标更高效,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低最直观的指标。

△最大限度的实现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有收获、有进步,无论他们的基础如何,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还是情感的感染熏陶,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正含义。(结合语文课堂)

△在学生能够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课堂的大容量,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生动:

△生动的课堂总有贯穿始终的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引导、提问、质疑、讨论等双边、多边活动。课堂是灵动的,而不是死水一潭。

△生动的课堂总是充满智慧的启迪。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的课程要求里最核心的的要求。激发兴趣,引导思维,质疑释疑,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张有弛,最精彩的莫过于学生的自我探究与思想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生动的课堂总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老师讲得鼓噪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就是很多传统课堂的“灌输”,没有情感的共鸣。学生随教学内容同悲同喜,师生因对方的精彩互相感染,老师总是充满激情,学生听得两眼放光,冷不丁还冒出些预料之外的想法与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才有生命的张力。

(有了上面的共识,怎样听评课也就有了大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下面的内容侧重在技术层面。)

 

三、怎样听课

1、听课是最有实效的专业学习,如同武术中的散打,最具实效性。无论优秀的课堂还是普通的课堂,总能起到“取长避短”的作用。

2、听课前必须有认真的准备:通过听课达到什么目的,对教材的了解,对整个课堂结构的了解。

3、老师听课首先要有和学生一样的身份,和授课老师一起学习知识,这样能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比听懂一节课的内容更重要。

4、除了学习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课堂教学的观念与技术,因此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把所有的课堂信息“收入囊中”。老师在板书,学生在干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后,大家不同的反应,等等。

5、筛选信息。一个经验丰富的听课者总能从若干信息中快速找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信息,如情境设置的巧妙处,经验与新知的衔接过渡,教学环节间的转换,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等。

6、勤于笔记。听课笔记应近乎课堂实录,至少应记录下:主要的教学环节,这是课堂的框架;关键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包括老师的讲解要点,学生的质疑,采取了怎样的方法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7、注意听课礼仪。进入教室就是“学生”,尊重授课老师;做好学生的表率,你是“来宾”,当好客人;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评论。

四、怎样评课

1、评课是一位老师除课堂教学外教学水平的最直观体现。

2、评课作为常规教研的有效形式,是不可少的。

3、怎样评课:

△懂得欣赏。每堂课都有闪光点,或者表现在老师,或者表现在学生。能够说出一堂课的到底好在哪儿,有时甚至超出了授课老师自己的设计初衷。

△学会诊断。课堂如有处理不当,病因在哪?如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没有切合学生设计?是教法选择的问题,还是课堂结构没处理好?

△给出建议。相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上法,如何做得更好。

4、针对有效课堂的常用评价指标: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预习效果看独学阶段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看没有老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课堂展示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理解知识的过程并展现出自我与小组的风采。

△掌握知识的过程性:基础性知识(经验、相关链接)如何准备,如何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小组学习怎样分工合作,等等。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既有各个教学环节的分解目标,又有本节课的整体目标,还有学年目标在本节课的体现。

△课堂的组织与技巧:课堂各环节的组织架构,关节点上的语言组织,适时调控课堂节奏,前台后台的时机把握,小组展示中的适时评价与穿针引线,等等。

5、避免空洞的套话式评课:“本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合理,德育渗透······”,万能膏药,没有错话,全是废话,没有实际内容,应该避免。

6、评课也要讲礼仪:

△尊重是前提。

△实事求是,不虚伪地拔高,不恶意地贬低,既要利己,也要利人。

△有准备地发言。

  (一)常见评课误区浅析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 “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二)评课的几条原则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有责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让它在教师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听评课始终应围绕一个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成功完成听评课的核心: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首先是课程目标,只有细化到本节课的目标才是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另外两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的中介与途径。

△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线,在知识的传递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并将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在教案中,“过程与方法”可以不单独罗列。

五 LICC听评课模式

LICC,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听评一节课,第一步先要理解课堂,了解该节课的四维度;第二步是确定听课的观察点,即确定听课的重点内容、方向;第三步就是开发观察工具。这种范式提倡听课者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听课的任务。听课时,听课者之间要合作,根据自己的听课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对记录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意见。这种听评课方式一改过去听课者盲目去听课,课后泛泛而评的现状,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课堂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而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课堂观察做为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一方面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对;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与其他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在后一种情况中,课堂观察主要作为收集资料的手段,比如实验法收集资料及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阶段也需要课堂观察作为手段;再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常常被作为其他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的起点,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也就是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所以说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适合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课堂研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观察的设计:1.依据课程标准。2.确立四维观察角度。3.关注教学现场的关键和细节。4进行非结构性、开放式观察。5制定观察总表。

下面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设计的观察点

维度1:学生学习

角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状态: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学生学习,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学生,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活动,活动是否有效看“达成”;

3.前四个指标的观察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四个方向去观察。

观察指标:

 

视角

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2:教师教学

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课堂教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整体“环节”安排、教学信息“呈示”、师生“对话”、学习“指导”和教学“机智”;

3.五个指标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

观察指标: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量表一  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设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度和达成度,研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学习目标准确性的预测,以及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度,就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我们合作编制了这个“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的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观察框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要从这三个维度观察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一般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对应相应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观察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合上述基本常识,制定观察矿建如下:

 

 

 

 

 

“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基本信息记录表(表1)

 

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 _____节

地点

 

观察者

姓名

 

单位

 

任课

教师

姓名

 

学科

 

年龄

 

教龄

 

单位

 

课题

 

 

课程

标准

 

教学

目标

 

 

 

 

 

 

 

 

 

 

 

“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观察情况记录表(表2)

 

 

 

观察项目

评价

建议

课前

查看

教案

1.教案是否有三维目标?

 

 

2.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否恰当?

 

 

座谈

情况

3.教师是否真正研读了本条课标要求?

 

 

4.教师对对本条课标的理解程度如何?

 

 

5.如何根据课标确立的教学目标?

 

 

课中

导入

6.创设的情景与本条课标是否存在关系?

 

 

教学

过程

教师

活动

7.讲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8.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9.例题与目标的吻合度如何?

 

 

学生

活动

10.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11.学生是否能围绕学习目标回答问题?

 

 

12.学生是否具有思考的目的性?

 

 

13.生生互动是否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师生

互动

14.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的而设立?

 

 

15.活动的效果能否提升学习目标?

 

 

训练

16.课堂练习题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17.课堂练习是否能当堂完成?

 

 

18.学生对习题的回答或完成情况如何?

 

 

课后

课后

作业

19.作业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20.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

 

 

说明:

1.“评价”项目共20条,共100分。每个小项均采用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中(2分)、差(1分)。

2.“建议”针对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情况以文本形式记录,并在课后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量表二    思想政治课情境创设有效性观察

 设计说明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结论,培养能力,升华情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境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境的探究价值。

2、形式上,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

3、情境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4、情境创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境“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5、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为此设置此观察记录表,分“问题情境内容”和“学生表现”两部分。此观察记录表格是在已有表格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主要增加了对“问题情境内容”的观察和判断,以为诊断矫正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观察量表三“自主学习”课堂观察量表

编制说明:“学生学习维度”,其中就有很多观察角度,如学习准备情况、倾听情况、自学情况、互动情况(合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等等。对部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不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每次自主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呈现?学生是否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啥程度)

学习的形式是什么?(阅读课本/练习/实验/其他)

自主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时间是多少、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比例)

学生是否参与自主学习?学困生是否参与?

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检测?是否有效?

自主学习是否有序?

自主学习的效果怎样等等。

……

据此,开发了以下课堂观察量表,用于课堂观察。

 

 

 

说明:1.学习任务中的呈现形式包括:叙述/板书/学案展示/其他;

      2.学习形式包括:阅读教材/做练习/其他;

      3.教师指导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有无指导/如何指导:个别/小组/集体;

      4.效果检测方式包括:提问/展示/检测题/其他。

 

 

 

 

 

 

 

 

 

 

执教者

 

课题

 

观察者

 

观察内容

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研究问题

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任务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参与情况

效果

学习秩序

评价及建议

内容

呈现方式

是否适合

是否明确

用时

是否充足

比例

学困生情况

检测方式

结果

 

 

 

 

 

 

 

 

 

 

 

 

 

 

 

 

 

 

 

 

 

 

 

 

 

 

 

 

 

 

 

 

 

 

 

 

 

 

 

 

 

 

 

 

 

 

 

 

 

 

 

 

 

 

 

 

 

 

 

 

 

 

 

 

 

 

 

 

 

 

 

 

 

 

 

 

 

 

 

 

 

 

 

总体评价及建议

 

 

 

观课后

反思

 

                                       

 

量表四  学习状态观察记录表

1.开发意图。根据课堂观察LICC模式和开发课堂观察记录的方法,设计了学生学习维度观察量表。此观察量表以学生学习状态为观察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情况,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

2.观察维度。从学生情绪、注意、参与三个视角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

3.研究问题。学生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观察记录表(群体研究)

 

项目

观察内容

频次

百分比

排序

情绪状态

1.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行为

 

 

 

注意状态

1.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

 

 

 

2.能倾听同学的发言的问题

 

 

 

参与状态

1.参与人数

 

 

 

2.参与时间

 

 

 

3.参与程度

 

 

 

 

 

 

 

 

 

说明: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讨论、思考等行为。

 

 

 

量表五   课堂有效提问观察工具设计

一、课堂观察点: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课堂即时学情及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手段,教师设计课堂问题的水平、科学性、目的性、梯度性等,对学生理解知识、准确把握、思维训练等至关重要。而教师的提问艺术、理答策略又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设计课堂有效问答观察工具意义重大。

二、观察点框架分析

对核心概念的框架分析(见下表)

三、观察记录工具

    该记录工具从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四个方面进行观察,每一方面都预设了其它预想不到的课堂记录,每一个观察点要求从定量的记录和课堂描述两个方面作出判断,最后给出一个观察结果分析。

 

课堂有效提问观察量表

 

观察

要素

观察点

定  量  记  

课     堂     描    

结果分析

(定性与定量)

 

问题

设计

问题目标性

 

 

 

问题价值型

 

 

问题科学性

 

 

其它情况

 

 

 

教师

提问

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数量

 

 

认知层次

 

 

其它情况

 

 

 

学生

回答

回答方式

 

 

回答人数

 

 

回答态度

 

 

其它情况

 

 

 

教师

理答

理答态度

 

 

理答方式

 

 

理答效果

 

 

其它情况

 

 

量表六 “教师课堂引导”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教师课堂引导

备注

行为动词

参与人数

引导时间

引导程度

 

 

 

 

 

时机

跟学生思维契合度

灵活性

 

讲解

 

 

 

 

 

 

 

操作

板演

 

 

 

 

 

 

演示

 

 

 

 

 

 

师生互动

倾听

 

 

 

 

 

 

理答

 

 

 

 

 

 

设问

 

 

 

 

 

 

回答

 

 

 

 

 

 

简评

 

 

 

 

 

 

展示典型

 

 

 

 

 

 

 

组织活动

讨论

 

 

 

 

 

 

操作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