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大方略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6-03-01 17:04:13 点击数:
十八大以来这三年,是中国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革的三年、中国社会精神状态重新振起的三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精确导航的三年,也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期待、回应时代要求,勾勒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方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四大基本问题。
梦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事关国家发展远景、目标与价值。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社会发展树立了旗帜,描绘了愿景,制定了目标。
中国梦,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都是世所罕见的。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奋起抗争,并围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梦把近代以来志士仁人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实现大国和平崛起。所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事情、全新探索、全新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
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论述,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不断增强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聪明才智和磅礴伟力。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内在有机统一,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谱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时空的大幅压缩与跨越,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去走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就决定了中国道路必须是一条赶超之路、跨越之路。为了赶超和跨越,我们所走的道路必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统统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任务。而且,这条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90多年的开辟、60余年的探索、30来年的实践,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徘徊,也经历了凯歌突进、勇往直前,各种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各种艰难险阻都跨越过,正是这丰富的经历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心中有数。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从历史和文明的层面阐述中国道路的源远流长,将中国道路上溯5000多年,意味是极其深长的。
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他在2014年11月的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进一步为中国梦赋予了富有时代特征和世界意义的定语:“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忆往昔,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绝非仅仅是经济富庶与国力强盛,而是文明的传播与文化的弘扬,当代中国同样需要在文明的传承昌盛创新方面再为世界作出新的贡献。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究其根本是文明梦。
文明的核心是价值理念及其主导下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的“和谐”价值理念,特别是由此而展开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与心和谐等思维与行为模式,不仅为中国梦抹上了浓浓的文明底色,更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图景。
战略: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持和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完成,最终取决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与作为、能力与水平、信心与底气。
大国复兴靠战略,大国竞争比拼的也是战略。战略好则事成,战略优则胜出。“四个全面”就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战略构建。从十八大发轫,到2014年底,经过两年多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跃然而出。它不仅描绘了美好的战略愿景,还勾勒出了走向未来的战略路线图。其中每一个“全面”,都是当前和未来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绝不是简单的话语排比,而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有严格的逻辑结构。简而言之是“一体两翼,三足鼎立,共同撑起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这一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既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民族、国家、人民合为一体的强烈使命意识和天下情怀,更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
科学战略布局的推进有赖于科学的发展方式与坚实的发展实效支撑。发展不能想当然,发展更不能蛮干,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讲的是发展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社会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包容性,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中国社会60多年发展经验,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自己国家的战略定力与豪情来自充分的自信。我们目标明确、战略科学,又走在正确道路上,有资格自信、也有底气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饱含深情又无比坚定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是何等的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还体现在文化自信上。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坚定这“四个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和谐:中国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现代国家治理是内外兼修的功夫。大国复兴不仅要处理好国内各种重大关系,也要处理好国际上的各种关系。现代世界是深度竞争与深度融合复杂纠缠的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何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丧失自我,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4年3月下旬至4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一种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治国理政智慧,十八大以来这三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加速演变的国际格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大国是关键,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是首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多边是重要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中国外交延续着基本的布局框架,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中所展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将传承与超越、战略与策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有机统一,鲜明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大胸怀、大智慧。
新型大国关系,可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世界新格局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方案”之一。
从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英面向21世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表述中,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
首先是不冲突、不对抗。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同时相互尊重,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合作共赢,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国际社会有大国也有小国,在中国眼里大国小国是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的,新型大国关系只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方面,是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支点,其他支点还有很多。打造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等等,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全面深化,为维护完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担当:建设这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治国理政更是如此。什么才是今日中国应该保持的精神状态?敢于担当,勇担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贯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始终。在十八大当选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要求我们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无疑是一种担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略反腐肃贪,特别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大案要案,无疑也是一种担当。为什么如此大力度反腐,为什么如此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这些话语中饱含的担当精神和担当使命,令人肃然起敬。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担当意识,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精神状态的继承和弘扬。想当年,邓小平同志以70多岁高龄复出时就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如何才算做到勇于担当呢?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年来多次强调的也是他特意提出写进十八大报告的一句话,就是:“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这还称得上中国共产党人吗?我们还能攻坚克难,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吗?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为官不为”,主要表现是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对“为官不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几次重要讲话中进行了深刻剖析,要求各级党委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他特别强调对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他明确提出,要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从现实情况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需要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一件大事来抓。重要的是,要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坚持严格管理与激励导向相结合,明确相关政策界限,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真正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气,营造有利于干部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
保持敢担当、善作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深化改革上是如此,在反腐倡廉、作风建设上是如此,在践行“三严三实”上是如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都同样如此。保持这样一种精神状态,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
总起来说,梦想指明方向,战略引领路径,和谐包容万邦,精神激发动力。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指引下,中国这艘巨轮已然启航、已然加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