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5-09-01 15:33:27 点击数:
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认为,改得最好、最成功的课程之一就是思想品德课。它一改过去政治课那种冷面说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知识,而且知识的综合性极强。在农村课改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就更加困难重重。在此,就老师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的观点和想法,以共勉。
一、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教材不断更新,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备课难度大,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同时在搜集资料上精力不足,对新近发生的热点和时政学习掌握较少,更谈不上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与分析。
2、传统学科知识性的弱化强化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偏见,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学科知识关系到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那么在大家看来没有了知识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自然也就没有了学科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了。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总体上更加不受重视,被学校领导、学生认为是“副科”而备受冷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政治太简单了,谁都可以教授。在农村的很多中学,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政治教师,只是其他学科教师代为讲授,或者干脆就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处于“主课中的副课”的边缘性尴尬地位。
3、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学校、学生及家长对政治的偏见也从心理上影响了政治教师,许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因为自己所教的是“副课”,地位似乎弱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应,也丧失了教学的热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心理也充满了矛盾与失落、自卑,自然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在这种心态下工作,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4、学科地位的下降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的过度重复性及教学的无效果性。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下降,在考试中的分量减少了,那么开设的课时就会随之减少,每个学校的政治教师也就减少了。我对周围的几所学校进行了粗略调查,每个学校大约都有十八个班以上,但是政治教师都不超过三个,也就是说,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同样的内容至少要重复6次,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度疲惫的。
5、新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更加淡化知识性,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课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课的学习,新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更加淡化知识性,使其真正成为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程,于是,很大一部分同学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所以,不太重视对思想品德课的平时学习,对待学习好无兴趣,上课做其它学科作业、打瞌睡、谈天等现象不断发生,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新教材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几乎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做些课前准备,但许多学生并不重视,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
6、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地准备,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教师要求严格了,反而会招致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不满,认为会占用孩子的主课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升学。因此,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即使开展活动,因为学生准备不足,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在师生互动环节,多数是师问生答,只是知识上的交流,而缺少师生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乱。
7、学生自主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似乎不适用。
思想品德教材理论性强,知识内容少,需要教师拓展的教育内容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往往只是浏览小故事、小信息,正文内容却不爱看,也看不进去,所以学生花费了时间却很少有收获。
8、社会负面不良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实施带来困难。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很多家长遇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品德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品德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规律相背的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已经推行很久了,在这期间,为了借鉴经验,我参加各级教研教改的研究活动,互相走进新课堂开展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观摩,听了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2、课堂气氛活跃,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远。
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方面的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而且要及时调控,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也就是说,课堂气氛的好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表面的活跃,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下真正有所得才行。
3、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增强,但德育渗透力有所削弱。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自觉是德育的本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永恒主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德育呈现方式上一改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强调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可能。教师可以在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有所作为,从而使教学与课程回归真实的学生生活。但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即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至于能不能说明问题,能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凸现教学主旨,并不加以分析。这种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表现出来的随意性,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渗透力,而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4、课堂教学呈多样化趋势,但缺失有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方法和技巧呈多样化趋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广阔天地,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搭建良好平台。追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目标。但不管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应当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如果过分追求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多样化,就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淡化,成为无效教学或效益低下的教学。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流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化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5、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课堂变成为了互动而互动。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6、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淡视教师的“主导”。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7、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思想感情,往往把德育变为干巴巴的条款,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缺乏情感体验,思想教育变成了文字的积累,使学生忙于整理笔记,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谈自己的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确实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然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往往是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没有清晰的思想认识和提高,而教师也仿佛不知所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8、注重合作讨论形式,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合作讨论的方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听课或比赛时更是备受宠爱,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确实,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最好渠道,它既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使学生体验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利用信息,怎样提高自己,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一定要合作讨论呢?我个人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
另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的互动体验。教师是课堂的主持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就应该及时进入角色,而不只是在教室里转上几圈,追求表面上的形式互动,不加以正确的指引。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一些对策
综上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品德学科在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创新课堂教学,从低效课堂教学走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否定新课改,决不能因噎废食。面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的要看到它的优点,要迎难而上,应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要有教好新课程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的全新内容和结构对每一位初中政治老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就会在探索教育教学新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吃透新课标,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将新课程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在教材多元化的条件下,课程标准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不能拘泥于课本,课本上的活动只是提示,没有必要对那些活动一一去做,而应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设计教学形式。因此,合理的简化课本活动是正确的。
3、要把握正确的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或案例、或课程资源),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也就是说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爱国情感。要活化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最鲜活的信息补充、充实教材。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4、教师角色有所转变,但仍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教师都正在努力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但应当指出,教师的角色转变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性格兴趣等诸多因素。就目前情况看,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师的角色转变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有些教师并不懂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什么角色,只是把一些浅显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需求,使得一些原本可以上得生动、深刻一些的课例沦为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明显缺乏整合教材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上避重就轻,不能很好地整合处理教材现有的材料版块,在教材观上、在某些教学环节处理上,还处在“教教材”上,而不是“用教材”上,也没有引导学生适度扩充教材,这是我们今后应该不断改进的地方。
5、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师自身的创新潜能,做创造型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做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就不怕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怕师生互动不起来。如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是采用过去那种生搬硬套教材的教学模式授课,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等形式,天天老三样,能不叫学生索然无味吗?
6、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法。
新课程教学旨在诱导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既得到全面发展,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此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能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要看我们今后将如何正确把握好教学的脉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我们的一些观念,增强我们的“内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多元型的教改思路,那么,我们一定能走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遇到的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