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仅靠“学分化”留不住教师继续教育的热情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5-08-31 14:39:19   点击数:


 近日,一则S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化”的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其实,继续教育“学分化”绝对不是山东省的首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类似“学分化”政策手段也曾被用在我们身上。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学分化”或者类似的行政手段,一些地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
  按理说,政府从政策层面推动继续教育工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于教师来说,这应该是一种福利。可是面对这份“福利”,为什么有些老师不领情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愿不强,即教师不认为自己有专业成长的必要——专业成长了未必能给自身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专业不成长也看不出对自己前途有什么致命性的打击。
  这样看来,类似s省的这种“学分化”的行政手段,对“落实”继续教育工作来说,还是非常的“稳、准、狠”的。因为它直接跳过“教师的专业成长”,把“继续教育”和教师的前途给联系起来了:5年的一个周期内,必须完成多少课时的学分,否则就会影响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和教师职务评聘,很可能饭碗就没了,对于那部分不求“专业成长”的教师,可谓一招致命。
  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就感觉这样的做法似乎有那么点不对味儿了。教师为什么要接受继续教育?为了挣学分?还是为了不被扣工资?很显然都不是,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只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用“学分化”等手段来推动继续教育,就有点儿“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意思。在教师自己毫无专业成长欲望的境况下,硬行推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费力不讨好。牛不喝水强按头,就算按下去了又能怎样?
  但是很明显,这不是继续教育的问题,而很可能是人事制度上的缺失,这里暂且不去深究它。
  虽然,现实中存在着一部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老师,但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老师肯定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这部分教师依靠行政推动的、现行的“继续教育”来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其效果又如何呢?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形来看,答案恐怕也不会很乐观。
  现行的继续教育活动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式的。其中许多培训往往是组织者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组织一线教师去听几个报告,写两段总结或者反思就完了。而所谓的“培训主题”往往又是由一些从来都没有在教学一线工作过的“专家”,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拍脑袋想出来的,至于这个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不是一线教师关心的,相关的报告能不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产生的疑惑,好像还真没什么人关心过。至少我和周围的同事以及兄弟学校的同事,大家都没听说过有哪家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培训我们之前,曾经问过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困境,询问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不了解我们需要什么,事先就替我们做了主。很多时候,我们从继续教育上能得到的收获很少。这种情况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久而久之,怎能不影响到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热情?不符合教师需要、无的放矢,这是当前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现在对学生的教学方式都已经开始转变了,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学,不会的再由教师来教。而作为老师的老师,教学形式依然还是不管你需不需要、懂没懂,总是在上面“满堂灌”,是不是也显得不合时宜了?继续教育的形式也要改变。现在教师的时间都很少,怎么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需要的东西,是需要培训者深思的。以往那种把所有一科教师都集中起来,关在一间大教室内统一听一个人宣讲同一内容的形式,效果和效率都不会很好。专业成长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私人化的过程,每个人的起点、特点、目标都不尽相同,需要的也就不一样,给教师最大的个人学习自由是继续教育者要思考的事。
  因此,不从培训的内容入手去调动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热情,不从改变继续教育的模式入手去增强一线教师的自主选择权来提高培训的效率,而是一味地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制度层面上采取有力措施”,强迫教师们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听一些不知所云的报告,学一些七拼八凑的理论,写一些违背良心的“培训心得”,这样的继续教育改革肯定会失败。
  每次参加这样的继续教育,总能让我想起曾经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话:“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是一种悲哀……”其实,靠“学分”等行政手段绑住教师的继续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