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7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5-06-29 10:49:38 点击数:
三十、坚持再坚持
在科研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酝酿如何提出假设或想证明假设时,往往会遇到很大困难,不容易深入下去。这时,我们必须牢牢记住马克思的话,坚持!坚持!再坚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宋朝王安石写了一篇褒禅山游记,讲到褒禅山有一个洞,很深,又黑又冷,“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他们终于怕有进无出而不敢游到底。王安石很后悔,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进而不难则常见,常见则无奇,因此,要奇,就必须克服巨大的困难。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弗兰克曾对爱因斯坦说,有一位物理学家因坚持研究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而成绩不大,但却发现了许多新问题。爱因斯坦感叹地说:“我尊敬这种人。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
科研人员必须有与人斗、与天斗的大无畏精神。既要像布鲁诺那样与黑暗势力斗,又要与种种困难斗。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持久的艰苦战,决不可能获得重大的成就。大发现大发明,都是长期艰苦的劳动的产物,是汗水的结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譬喻,都生动地说明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回顾一下欧立希发明药物606的故事。欧立希失败了605次,才最后获得成功。606次,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要把一生的很多时间消磨在失败的苦恼中;这意味着,要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孤注一掷的勇气;这意味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在不断失败中看到最后胜利的信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立希可以当之矣。
攀登有心惟久锲,攻关无前在熟谋。有志者事竟成,确是如此!
三十一、它的名字叫友情
不是血缘关系,不在一起生活,他也许远在千里之外,也许近在身边,联系着你和他是条无形的纽带。
谁也不依附谁,谁也不感到高谁一头,却又谁也离不开谁。在你幸运走红的时候他提醒你冷静,不要头脑发热、张牙舞爪、得意忘形,一阔脸就变。在你噩运临头、众人对你侧目而视的时候,他仍然走近你,给你温暖给你安慰,让你不要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厌弃生活,一遇挫折就躺倒。
它是鲜花美酒,它使生活吐露芬芳,人间富有魅力,它的名字叫友情。
友情只能在一种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的交往中产生。以势交者势尽疏,以利交者利尽散。友情的生命力在于不可歇止的精神需要。你在给他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的同时,也从他那里得到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你在从他那里得到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尊重的同时,也会给他同样的回报。
有许多现象耐人寻味:耄耋老翁与青春少年成为忘年之交;市井小民能在显赫官员家中出入;作家和从未谋面的读者成了挚友。年龄地位职业教养的不同不是友情的不可逾越的鸿沟,精神情感的相通会把一切障碍穿越。
在人和人的种种关系中,多讲一点友情,扩散一点友情,人们相互将增加一份了解一份亲近,生活则平添一份和平一份温馨。
三十二、晒晒鱼网又何妨
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当发人深思;但也有一些褒贬偏激,扬抑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于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既然人们常用谚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可见,学习、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鱼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是为了调节大脑和体力,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工作,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的;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的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们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革命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学习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又何来“张”?为了多打鱼,打好鱼,又何妨经常晒晒“网”呢?
三十三、感 谢 对 手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运动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它们的奔跑能力也大不一样,东岸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羚羊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组织做了一个试验,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动物学家们发现,另外7只都是被狼吃掉的。
这个谜底终于被揭开,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氛围”中,因而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恰恰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的压力。
这种现象对人生也不无启迪,人生有时也需要一个对手,一点压力,一点磨难。记得有一项医学材料表明,一年中不患一次感冒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之人的6倍。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却是事实。还有一个成语叫做“蚌病成珠”,蚌因体内嵌入沙子,便分泌出一种物质疗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我们没有必要憎恨敌人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倒应该感谢它,因为这一切都是你尚待转化的动力。其实,若认真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有时真正使你坚持到底,激励你昂首前进的,往往不是顺境,不是朋友,却是那些可能置人于死地的对手和压力。
三十四、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