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4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5-06-29 10:48:24 点击数:
十六、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委婉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窥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补白]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后,经过反复细致的思考和实验,终于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百次试验的失败,在失败的“黑暗”中苦苦探索走向成功的“光明”途径,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很难设想,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的。《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我们的古人也深深地体会到思索是何等的重要,而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青春是短暂的,但他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小心谨慎地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十七、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
“老爷子,你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也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专访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地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十八、石 赋
我爱石。
石,宽广的胸怀里,孕育着无穷的宝藏。
石,可垒之为高墙,架之为桥梁,筑之为道路。当它历尽艰辛,粉身碎骨,化作微尘细末时,又成为沃土,滋养五谷新苗。石的躯体之于我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石,随着岁月的流逝,纹络里深刻着沧桑的印迹。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过去,古生物学家探究生命的衍变,都求教于石。石的心灵里,有着多么深邃的思想。
石,大至于高山峻岭,气势磅礴;石,小至于方砚细珠,莹然可玩。它在昆仑之巅,于迷雾杳霭和风云变幻之中,成为天赖之以立的柱石;它在园林之风,与水榭亭阁、茂林修竹相伴,陶冶着我们的情操,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石的风姿和操守又有多美。
石,一经琢制,能夺造化之功。举世无双的云岗石窟和敦煌石窟,是艺术天才精雕细刻的稀世珍宝;天安门广场那矗入云天的丰碑,永远在纪念着不朽的人民英雄。石的情感是多么地沉郁、厚实、丰富,跟人们心心相印啊!
古往今来,有多少巨笔赞美过石,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红楼梦》曾以石命名;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
敬爱的周总理也爱石。他办公的房间里有一碗用清水养着的雨花石。邓颖超同志说:“每当我一看到这些雨花石,就会回想起无数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来。”郭沫若同志对周总理亲自拾来的雨花石感慨万分,他写道:
“雨花纹石的宁静、明朗、坚定、无我,似乎象征主人的精神。”
啊,这正是石的品格,这才是对石最好的歌颂和赞美。
我爱石。
十九、秋 叶
一场风雨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
这是秋叶生命的涅槃。
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是一种使命的完成。
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于风雨中飘飘落下。
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的序幕,把广阔天地作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心神俱清俱纯。
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所感动。他拾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
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二十、无根的兰花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