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考试聚焦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5-05-22 10:46:54   点击数: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背景分析:
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 是世界地理分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也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洲”为案例,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冰雪覆盖的地区”向我们介绍了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后两个方面“科学考察的宝地”与“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则阐述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因。教材这样安排既符合知识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特有的自然景观。
 2、让学生通过看书及有关资料归结出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的原因:资源丰富——天然实验室——科考价值及考察站。
3、结合“目标 2”,使同学们了解加强极地保护与和平、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因及措施。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读图分析、创新探究等综合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感情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冰雪覆盖的地区”;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科学考察的宝库”。
难点:极地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方法及教具:
教法:为切实体现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采用 “问题——引导——探究”法、“图示——引导——归结”法、“分析——比较——归纳”法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教具:世界政区图、极地地区图及相关图片、录象资料。(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措施:
1、 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在阅读“世界地图”的时候,会发现在地球的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物质、自然景观,给该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众多科考工作者的光顾。下面也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地区进行一下实地考察,撩起它的神秘面纱,看一下它的真实面目。从而在学生心中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播放极地景观、科考等录象直观导入。  
2、 授新课:
为让学生系统、鲜明的掌握本章的内容,采用可“问题——引导——探究”法、“图示——比较——归纳”法和讨论法这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
(1)对于教材第一部分 “冰雪覆盖的地区”,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图示——比较——归纳”法和“问题——引导——探究”法,首先出示“世界轮廓图”让学生找出“南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然后出示“南北极地区图”,让学生看图分析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归结出:北极地区周围是大陆,中部是大洋;南极则相反。继而进一步引申提问:两极地区除在位置、海陆分布方面相反外,还有什么差异?从而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结合两极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以及南极地区图,联系“活动2”,让学生思考回答:南极大陆为什么一片白茫茫,极地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南北两极气候存在什么差异?让学生相互讨论并找出答案——南极大陆之所以一片白茫茫,是因为常年被冰雪覆盖,号称“冰雪高原”,冰山是其显著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了解冰山的形成)极地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寒冷;南北极气候差异表现在:温度方面,南极比北极冷;降水,南极比北极少;风力,南极大北极小,南极有“风库、风极”之称。两极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生物也不尽相同(出示“企鹅”及“北极熊”图片),让两个学生分角色代表这两种生物有表情地朗读“图片”旁边的文字,以激发课堂活力,加深学生印象。然 后 老师出示图表,引导学生填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进一步巩固教学重点。
  
位置  
海陆分布  
气候  
生物  
资源  
相同点  
南极66.5S  
海绕陆  
终年严寒、气温极低、降水少、风力大(风库)  
企鹅  
资源仓库  
科考宝地  
北极66.5N  
陆环海  
气温较低、降水较多  
北极熊  
石油、天然气煤、铁  
科考宝地  
(2)对于科学考察的宝地一部分,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可运用“问题——引导——归结”法,首先出示课本中的两段资料,让学生认识人类已进入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阶段,从而在学生心中设置悬念——人类为什么要历尽千辛万苦,到极地地区进行考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结合“活动 2” 开展讨论,然后教师提问原因,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结:南极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天然实验室;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丰富。通过引导学生看“南极考察示意图”及“北极科学取样”图片,让学生了解科考的手段及目的。并结合阅读材料,了解人类横穿南极大陆的历程。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1” ——我国科考工作者之所以将建立科学考察站的时间选择在二月份,是因为二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同时南极地区又是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3)对于“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出示“新华社报道”,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人为的破坏,并结合“活动 1” 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看书,找出人类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并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了解科考队员是怎样注意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继而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
(六)课堂小结:
为总结教学内容,重申教学重点,激发同学们的探索热情,可设计了如下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初步揭开了蒙在极地地区上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了解了极地地区既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又是科学考察的宝地,要想深入探讨、挖掘该地区资源、环境潜力,还有待同学们的进一步努力。
(七)达标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归结南极地区的气候、自然景观特点及其科考价值:
材料一: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也非常寒冷,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有“冰雪高原”之称;海面浮动着一座座的“冰山”。
材料二: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7—— 18米 /秒,最大风速可达 100米 /秒。
材料三:严寒的气候条件使得南极地区的生物几乎都有特殊的生存本领。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了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
材料四: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国家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和科学家到南极考察,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材料五: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定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南极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严寒、风大)
2、南极地区主要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冰山、企鹅成群)
3、目前已有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多少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建立了哪些科学考察站?科学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二月份,为什么?(18;140;中山站和长城站;暖季、极昼现象)
4、人类为什么要历尽千心万苦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天然实验室——科考价值)
5、为加强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和平利用南极,人类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签订《南极条约》)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