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转变专题研究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5-04-24 16:33:55 点击数: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长”的乐园。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那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教学方式呢?
(一)音乐学科教学方式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的新变化:
(1)从重“教法”向“学法”转变
(2)从重“学优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3)从重“知识传授”向“审美教育”转变
(4)从重“理性感知”向“听觉感受”转变
(5)从重“音乐教材”向“音乐文化”转变
(6)从重“活动结果”向“活动过程”转变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四种教学方式
(1)参与体验式教学
参与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创设情景式教学
创设情景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引导创造式教学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引导创造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舞蹈构思、节目编导等。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学科综合审美式教学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不仅如此,还要有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二)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
1、注重音乐的体验,突出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2、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实现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学生是音乐活动的主体,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4、提倡学科的综合,力求在开放性学习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5、利用音乐评价的教育、激励、发展功能,推动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1、审美性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美和鉴赏美的实践,从而获得热爱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知识性特点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华夏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对世界多元音乐艺术的尊重和认同。这些知识的探求和积累,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愉悦性特点
音乐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是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和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集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4、情感性特点
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你憧憬未来,一首历史歌曲可以把你带进难忘岁月,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特点
(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
1、感受与鉴赏
(1)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同时展开想象。从中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2)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音响、音像形式呈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器乐曲与声乐曲对比呈现;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
(3)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对音乐作品作简单的评述。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2、表现与创造(1) 创设音乐活动意境,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营造开放式和趣味式的学习情景。将其作为学生走近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学生自己设计音乐主题、歌曲小创作、唱游活动、音乐小评论、音乐知识竞赛、班级音乐会)
(2)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合唱、合奏、表演唱等),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享受合作的愉悦。
(3)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创作:尝试简单的电脑谱曲、下载MP3、Flash制作等主题音乐组编、将自己或同学的演唱(奏) 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盘。
(4)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说唱、小型音乐剧、配乐诗朗诵、乐曲改编)。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常常是交叉综合使用的,教师要避免硬性规定学生在学习时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只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综合化,要创造性的选择、运用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程理念下的音乐学习方式转变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无法呼吸,没有艺术的国民和社会将无法生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担负着探索人生重要的使命,也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强调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在师生携手走进新课程,开展新探索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从孤立性走向合作性,从他主性走向自主性,从继承性走向创新性,从接受性走向探究性,从静听式走向活动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一)音乐课程学生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 2、合作式学习 3、探究式学习
相对与其它学科,音乐有其自身的特点。音乐是声音的、时间的、听觉的、诉诸于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学习应是自由与自主的、开放的、平等的、不确定性的、弥漫性的、持久性的、创造性的、交流与合作式的。音乐学习从大的方面可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有歌曲学唱、歌曲模唱、律动舞蹈、听音、识谱、分组演唱、游艺互动、节奏模仿、即兴作曲、即兴演奏、才艺表演、特长展示、班级音乐会、网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式。
(二)音乐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
1、体验性
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探究性
应该说在过去的音乐学习中对这一特点是比较忽略的,现在的音乐学习要求教师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课题或展开讨论、或收集资料、或现场考查、或动手制作,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将音乐与生活与相关文化紧密相连,重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民主、自由、平等氛围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探掘集体的潜能,拓展学生的能力、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4、创造性
音乐创造能力是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之中的。在音乐艺术的实践的活动中,要尽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5、综合性
音乐的综合包括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与其它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要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教与学的形式多样化要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过去的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师教的方式,还是学生学的方式都比较单一,以教师教唱、学生跟唱为主,缺乏灵活性与变化性,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音乐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趋于多样化。
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在音乐课教学中应注意借用其它学科知识(如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审美能力。第二,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音乐课堂教学,将舞蹈、器乐、歌唱、绘画、歌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育,并由此拓展音乐教育,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第三,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识谱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又要注意各自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性。第四,打破教学班的限制,拓宽音乐教育空间。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小组教学,也可以让课内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学习相结合,还可以让学校、家庭、社会及自我音乐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多样化发展,主要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来实现:第一,主动参与学习音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每堂音乐课让学生多唱,多问,多试,多动。第二,合作学习音乐。音乐能充分发挥交流沟通的作用,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齐唱、合唱及齐奏、合奏等形式来训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使他们领悟合作学习的效用,促使他们共同提高。第三,研究性学习音乐。由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在课余准备越充分,就越能圆满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以歌剧的形式来表现《洪湖赤卫队》中的选段,学生在课余就要查找歌剧剧本改编的有关知识,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需要借助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很显然,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性地去学习音乐,音乐欣赏水平、表现水平和创作水平将有较好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