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音乐》课程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5-04-02 14:22:42   点击数:


《中国音乐》课程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

庄怡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也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本文阐述的《中国音乐》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强调从三大方面做起:课堂教学以审美为核心,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外活动以训练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改革以发展为目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实现海外华文教育的总目的:铸炼境外生的中华文化人格,增强他们的中华文化情结。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①、“立体化”的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理所当然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中国音乐》虽是对境外留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同样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铸炼(他们)中华文化人格,以保持、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情结”③是华文教育的总目的。《中国音乐》课程如何对境外留学生进行“铸炼人格”、“增强情结” 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教学活动,这可以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学到考试等诸多环节加以阐述。

一、课堂教学

高校的普通音乐课教育,应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其教学活动应以审美为核心。《中国音乐》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审美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1、导入新课展示美。

积极的心态是学好课程的重要心理条件。刚开始,境外生对《中国音乐》课比较陌生,心态木然。怎样才能叩开他们热爱《中国音乐》课的心扉?中国先哲有言,《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非常明确地说出了音乐的本质:音由心生,情由物使。要想使人对音乐产生感情,就要借助外界事物的力量。对境外生教学的初始阶段,要非常重视由物生情的活动。每堂课都播放优美的音乐短片,用音像导入新课。我们从中国的服饰、舞蹈、唱腔和名曲等方面选取优美短片,用中国音乐特有的美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服饰美,西双版纳姑娘的艳丽长裙和那优美的葫芦丝音乐,瑶族山寨姑娘的铮亮银饰和那原生态歌舞,西藏妇女美若彩虹的前裙和那穿越长空的歌声,让学生从服饰和音乐上感受中国多元文化的绚丽。如舞蹈美,杨丽萍的孔雀舞,新疆的手鼓舞,开滦老年的俏夕阳,让学生从优美的舞姿上体会中国社会的和谐美。如声腔美,《**花》的甜美,《青藏高原》的高亢美,《天堂》的深情美,让学生从歌声中领悟中华民族情操的美好。如乐曲美,《百鸟朝凤》的自然美,《十面埋伏》的悲壮美,《丰收锣鼓》的喜庆美,让学生从乐器和演奏上感知中华民族才智的聪明。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惊讶地感到中国音乐如此美妙!因物生情,由美生爱。这些短片的播放,用新奇之美叩开学生热爱中国音乐的心扉,同时也丰富他们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2、教学新课感受美、表现美。

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④宗白华先生说出了同样意思的话:“‘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作曲家不是模拟流水的声音和高山的形状,而是创造旋律来表达高山流水唤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⑤我们认为,中外美学大师的话指出了感知音乐美的基本规律: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境到情感。我们遵循这一规律,进行《中国音乐》课的审美教学。名曲欣赏课,重在感受和鉴赏美,例如欣赏名曲《百鸟朝凤》,指导学生感知和鉴赏其音乐美的过程如下:(1)倾听鸟的鸣叫,扣住“百鸟”引导;(2)想象百鸟鸣叫的意境,扣住“朝凤”引导;(3)感受旋律表达的情感,扣住“曲名”引导。通过步步引导,使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叫声美、意境美、情感美,最后汇集成“百鸟朝凤”的和谐美。接着体会“与人和谐,谓之人乐;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周 ·《天道》)的光辉思想,从而陶冶学生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操。

乐曲的审美相对单纯一些,歌曲的审美要复杂一些。尼采说:“两种艺术(诗歌与音乐  笔者注)在长期的发展中业已结合,音乐形式终于完全同概念和情感交织在一起。”⑥一支歌是词曲情三位一体的,审美就不应是单一的。

我们的声乐教学审美活动分三步走。

第一步,感知美。感知美是审美教学的基础,我们把它当作教学的重点,按如下步骤进行。⑴展示美。老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用动人的歌声展现歌曲的美,学生听了,便激动不已、跃跃欲试。⑵体会美。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诵歌词,体会普通话字正腔圆的音韵美。⑶想象美。指导学生想象歌词的意境美,启发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想象出的意境。⑷感受美。感受乐曲“流动”的节奏美,通过曲谱的分析、演唱或演奏,学生听了情不自禁地跟着乐曲的节奏律动。(5)体悟美。体会感悟歌曲的情操美,利用想象、联想、移情等方法感悟歌曲的情感和思想,作者的情操和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审美的主、客体合二而一便达到了最佳感知效果。

审美教学的第二步是表现美。这一教学环节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律动助唱。这一项又可分两个层次,初级层次是老师指挥律动而歌唱,如边拍手边唱歌;高级层次是学生设计律动而欢歌,如跺脚唱歌、拍桌唱歌、边歌边舞等。律动歌唱使学生尽快掌握中国歌曲的旋律。二是互动欢歌。我们从三方面指导学生互动演唱。(1)歌声互动,即歌声互答:一唱一和,一唱众和,对唱轮唱等。(2)歌舞互动,即唱有伴舞:一人独唱,与伴共舞;一人主唱,多人伴舞;众人合唱,一人独舞等。(3)歌器互动,即唱有伴奏:境外生不少人都有吉它,我们就地取材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用吉它伴奏;没有乐器,用口哨也可以。互动演唱能够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使学生的思想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因而可以把歌曲的美更好地表现出来。我们把音乐课的互动叫做教学的“兴奋点”,抓好教学的“兴奋点”,使美的表达达到高潮,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评价美。审美教学的第三步是指导学生评价美。这一教学环节较难处理,往往是老师越俎代庖地总结,而学生收益不大。我们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进行最简要地总结评价,让学生有较大的收益。自评,自谈美感,谈自己以为歌曲的最美之处。互评,互相评价对方歌唱表现最美的地方。自评和互评都突出一个“最”字,以达到简要的目的。他评,一般由老师作评,总体评价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情况。自评、互评可以两两进行,以节省时间;老师巡视,掌握情况,以作评价准备。通过评价,学生把对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深层产生美感,从而陶冶情操。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⑦。所以音乐教育是其它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

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以合唱队的形式组织活动,境外生表演欲望强烈,班级学生几乎全部参加合唱队。合唱队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放歌。放声歌唱课堂学过的歌,纵情歌唱心中喜欢的歌,精益求精演练最具特色的保留节目。二是参赛。积极组织合唱队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在竞赛和演出中收获经验。在合唱队的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指挥、伴唱、伴舞、唱法、队形、动作,都让学生自主设计,老师只是参谋。走进合唱队,老师是队员;走出合唱队,老师是参谋。当好队员,跟学生融为一体;当好参谋,使活动沿着健康道路发展。合唱队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老师提出创新要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大胆进行创新设计。下面是我们分项提出创新要求,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成功案例。

设计动作,我们要求能强化内容而不落俗套。同学们创造的热情很高,设计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动作。在同学们设计的基础上,给以指导提高。其中,以菲律宾同学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动作设计最为出色。演唱者手拿两把圆扇,一把月形,一把心形。歌声渐起,左手月形圆扇慢慢举起,右手心形圆扇从胸口随之渐渐升高,两扇并列,心月相映。然后,两扇渐渐分开,徐徐下降,在胸口重合。这些动作新颖高雅,很好地表达了心如明月的诗情画意。

设计唱法,我们要求强化重点而有所突破。四位日本同学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在伴唱上别出心裁。一人前排主唱,三人后排伴唱。主唱唱完一句,伴唱迭唱重要词语。如主唱唱“我爱你有几分”,伴唱迭唱“有几分,几分,分……”歌声渐弱,而情感渐强。这一唱法设计引起了轰动。

设计伴舞,我们要求能诗化意境而新鲜别致。伊朗学生用阿拉伯舞给《大坂城的姑娘》伴舞,把新疆风情表现得更加浓郁。印尼学生用东南亚肢体灵活的舞蹈为《**花》伴舞,更显出**花的多姿可爱。韩国同学用韩国行云流水般的舞蹈为《掀起你的红盖头》伴舞,舞台弥漫着天上人间的神奇气氛。

设计伴奏,我们要求能营造气氛而不拘一格。泰国学生用中国古筝为外国歌曲伴奏,印尼学生用他们的民族乐器“昂格隆”为中国民歌伴奏,创造性地把中外民族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另外还有许多可喜的设计,如泰国学生把诗歌朗朗和歌唱结合起来,先朗诵后唱歌。印尼学生把歌舞与说文解字结合起来,唱完《**花》,伴舞指着头上装饰的羽毛,问女人头上两支羽毛是什么字?每,每天的每!古代的每就是美丽的美!文字的文化内涵也让人耳目一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创新教育,《周礼·大司乐》指出,音乐的“六变”、“八变”、“九变”,可以起到“惊天地、感鬼人”的作用。⑧“变,更也”(郑玄注)变更是演奏上的创新。阮籍的《乐论》指出“乐与时化”、“应时变也”。嵇康主张音乐“不穷其变”(《声无哀乐论》)。白居易更新潮:“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八首)。古人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应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创新以启示。我们的教育活动,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用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考试改革

过去的音乐考试如同走过场,滥竽充数也能考及格,学生对考试很不重视。我们认为,考试应是育人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怎样才能发挥音乐考试的育人作用?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大学的考试,基本上失去了选拔功能;甄别也不应是主要功能;判定便成了现行考试的主要功能。由于考试缺少创新内容,容易将学生限定于书本中,因而对学生素质的促进不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就要改革。如何改革?北大朱青生教授对考试有精彩地论述:“使考试成为一次学习的机会,创造的机会,融会的机会和觉悟的机会。”⑨把考试当作机会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在考试的机会中得以学习、创新和觉悟。

《中国音乐》的考试,学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做法,进行大胆改革,把考试当作机会交给学生。考试的全部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其基本做法如下。

习题公开,鼓励创新。所有考题均在复习题内。“唱会”所学歌曲,只能证明“学习用功了,可以给及格分数”⑩,“会唱”所学歌曲,发挥创造才能,才能得高分。所谓“会唱”,是唱出情感,唱出特色,还要在伴唱、伴舞、伴奏等方面有所创新。

学生组考,锻炼能力。每位学生当一次考试主持人,处理考试常规事务,报出受试者姓名、国籍、演唱歌曲名称,以及伴唱(舞)姓名。一个人考完之后,主持人尽可能地对应试者的表现作一句话的总结评价。

群体评分,学会鉴赏。学生按照评分标准给受试者打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锻炼和检验,一次打分便是一次鉴赏活动。一次次鉴赏,一次次锻炼能力,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锻炼出来。

反思小结,扬长补短。考试结束,每人写出两句话的小结。一句是考试的最大收获,另一句是最大遗憾。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以演唱为主要形式、以创新为主导思想的考试,学生非常欢迎,他们能够明显地感到考试带来的巨大收获和明显提高。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是创新思维还是人际关系,学生都感到明显地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过去考试是孤军奋战,现在考试是团结合作。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合作比分数更重要。这岂不是一次大觉悟!

在《中国音乐》课程教学中,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每堂课、每个活动、每次考试,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津津乐道谈起这段难忘的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爱唱中国歌曲,爱听普通话,爱谈中华文化。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