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发布者:cj_wsh 发布时间:2015-03-18 09:18:59 点击数:
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点评2014全国小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任务是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教什么,这是必须清楚明确回答的问题。语文课要以“学习语文字运用”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要重视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和句型的积累,这样语文课才能高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 语言文字 运用
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阶段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上,语文课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这是怎样一首曲子;教学《中彩那天》就引导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怎样解决是道德的,怎样解决是不道德的”;教学《詹天佑》,就研究“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什么可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大量的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现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总结了60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要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比较关注,而对“实践性”这一特点关注不够,很少进行研究。其实,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现象,早在1956年教育部做的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它指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二是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三是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四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五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60多年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现在不但没能消除,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上世纪六十年代语文课就强调要“精讲多练”,八九十年代又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又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矛头直指语文课教师过度讲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根子不在语文教师,而是在“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上。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产生的,是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与生俱来的。其实,“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更适用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而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很不适应。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就是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紧紧扣住“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教学、词语理解、课文朗读等低年级重点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将理解这只麻雀如何“与众不同”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堂课字词教学扎实,朗读训练充分,教学效率很高。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讲读课文教学形态,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这才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路径。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从本次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的观摩课现状分析,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还是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但是我们发现本次观摩活动不少的阅读课效率仍然不高: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和上一届观摩活动相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有些改变,但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教师还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组织教学过程,把理解“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陈先云老师在大会开幕词上说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涉及语文教学内容正确选择这一核心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教学内容外,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文化常识等教育任务。我曾经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大类: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独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厘清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兼职”任务。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即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为目标组织教学。
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尽管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少,但是教师很清楚这堂课要“教什么”。教师不是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而是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再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最后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写一写,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
[关键词]语文课 语言文字 运用
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阶段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上,语文课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这是怎样一首曲子;教学《中彩那天》就引导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怎样解决是道德的,怎样解决是不道德的”;教学《詹天佑》,就研究“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什么可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大量的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现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总结了60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要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比较关注,而对“实践性”这一特点关注不够,很少进行研究。其实,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现象,早在1956年教育部做的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它指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二是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三是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四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五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60多年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现在不但没能消除,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上世纪六十年代语文课就强调要“精讲多练”,八九十年代又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又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矛头直指语文课教师过度讲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根子不在语文教师,而是在“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上。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产生的,是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与生俱来的。其实,“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更适用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而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很不适应。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就是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紧紧扣住“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教学、词语理解、课文朗读等低年级重点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将理解这只麻雀如何“与众不同”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堂课字词教学扎实,朗读训练充分,教学效率很高。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讲读课文教学形态,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这才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路径。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从本次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的观摩课现状分析,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还是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但是我们发现本次观摩活动不少的阅读课效率仍然不高: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和上一届观摩活动相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有些改变,但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教师还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组织教学过程,把理解“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陈先云老师在大会开幕词上说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涉及语文教学内容正确选择这一核心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教学内容外,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文化常识等教育任务。我曾经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大类: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独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厘清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兼职”任务。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即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为目标组织教学。
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尽管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少,但是教师很清楚这堂课要“教什么”。教师不是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而是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再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最后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写一写,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有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科学课之嫌,就是因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过多地将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误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比如,《理想的风筝》重点体会“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番茄太阳》,重点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月光曲》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将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就会沦为点缀,变成碎片化地添加。语文教师都认同:阅读教学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否则必然会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语文课程性质。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不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贝多芬,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等;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当前阅读课教师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忽视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不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记性好,悟性差”,因此将语言材料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经验之所以能持续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偏重于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儿童语言的积累,这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失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几代国民语文素养的下降。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呈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目前,汉字积累教师都很重视,因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不敢懈怠;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级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问题最严重的是句型积累。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语文能力不仅取决于人的词汇积累量,还包括句型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现在阅读课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了。本次观摩活动上几乎所有的阅读课上都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我认为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课的改进
本次观摩活动上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都重视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实践,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其实,有些是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几堂习作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我统计了四堂习作课学生写的时间,用时最多的是20分钟,最少的仅6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我国语文课程设置中习作课时比例本身就偏少,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如果习作课还不给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而是将非常宝贵的时间过多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就会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学生动笔写作时间变得更少。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课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作文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留出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想教的方法过多,针对这些方法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过多。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教师的设计是很有特点的,先让学生推销自己带来“商品”;再引导学生推销“矿泉水”;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对象推销矿泉水,让学生明白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不同的方法来推销商品;最后再让学生写一段广告词。整堂课设计层次很清楚,说写结合。但是,各环节介绍不能体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特别是学生表达、师生点评后没有留给学生反思、修改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其实教学环节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比如,一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毽子,接下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小组研究这一商品还可以如何介绍,请各小组分享介绍;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小组介绍更有利于商品的推销;最后让学生根据交流中获得的体会,修改自己的介绍,或者再让学生介绍一样其他的商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推销一样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其他学科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数学课“十以内的加法”可以教一堂课,教师就围绕着这一知识让学生去认识,去计算练习。语文课教学的一项知识其容量和难度远远超越数学课,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一堂课所教的知识、方法的数量,要研究怎么找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最后,还要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真切地了解全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且和与会代表分享我的学习收获。
三、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贝多芬,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等;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当前阅读课教师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忽视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不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记性好,悟性差”,因此将语言材料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经验之所以能持续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偏重于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儿童语言的积累,这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失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几代国民语文素养的下降。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呈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目前,汉字积累教师都很重视,因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不敢懈怠;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级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问题最严重的是句型积累。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语文能力不仅取决于人的词汇积累量,还包括句型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现在阅读课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了。本次观摩活动上几乎所有的阅读课上都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我认为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课的改进
本次观摩活动上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都重视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实践,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其实,有些是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几堂习作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我统计了四堂习作课学生写的时间,用时最多的是20分钟,最少的仅6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我国语文课程设置中习作课时比例本身就偏少,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如果习作课还不给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而是将非常宝贵的时间过多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就会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学生动笔写作时间变得更少。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课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作文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留出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想教的方法过多,针对这些方法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过多。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教师的设计是很有特点的,先让学生推销自己带来“商品”;再引导学生推销“矿泉水”;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对象推销矿泉水,让学生明白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不同的方法来推销商品;最后再让学生写一段广告词。整堂课设计层次很清楚,说写结合。但是,各环节介绍不能体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特别是学生表达、师生点评后没有留给学生反思、修改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其实教学环节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比如,一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毽子,接下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小组研究这一商品还可以如何介绍,请各小组分享介绍;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小组介绍更有利于商品的推销;最后让学生根据交流中获得的体会,修改自己的介绍,或者再让学生介绍一样其他的商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推销一样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其他学科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数学课“十以内的加法”可以教一堂课,教师就围绕着这一知识让学生去认识,去计算练习。语文课教学的一项知识其容量和难度远远超越数学课,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一堂课所教的知识、方法的数量,要研究怎么找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最后,还要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真切地了解全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且和与会代表分享我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