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教研必须研教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5-03-05 08:22:24   点击数:

教研必须研教
·                                 作者:
  教研必须研教,这既是题中之意、本质要求,也是约定俗成、实践呼唤。在我看来,教研就是在研教育的前提下研教学,达到“茶亦醉人何必酒”的境界;在研教学的过程中研教育,体现“书能香我不需花”的追求。江苏教研系统面对基础教育“坐大盼强”的特殊省情,保持着教研必须先行的良好态势;针对基础教育“由大变强”的特殊阶段,丰富着教研必须转型的生动实践;践行基础教育“既大又强”的特殊要求,体现着教研必须研教的价值取向。“教学新时空”迈出新步伐,成绩可喜,赢得好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取得新成效,影响日增,获得赞誉。但应清醒地看到,不恒研教、不善研教、不乐研教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研教的导向还须明晰,精力还须集中,能力还须增强,成效还须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做好我省教研工作,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追根溯源,坚持教研必须研教;聚焦课堂,体现教研必须研教;提升素质,实现教研必须研教,为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追根溯源,坚持教研必须研教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为先”,则先在教研。高水平的教研支撑着高素质的队伍,高品位的研教支撑着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准确定位,明确目的,形成合力,坚持教研必须研教,才能保证研有方向,教有准绳。
  (一)准确定位,认清“我是谁”
  古希腊人刻在阿波罗神庙外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做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对教研人员来说,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定位,真正地认清我是教师、我是教师的导师、我是未来教育家的角色要求。
  一是认清我是教师,是走在学生前面的人。我国具有“长者为师”和“学者为师”的传统。荀子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法》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陶行知曾热情地讴歌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教师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2013年教师节,我去看望我的导师,他家茶几上的两张贺卡上的留言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您就是这样一位好园丁。”这些源自心灵、朴素真诚的文字就是对教师内涵的生动诠释。
  二是认清我是教师的导师,是走在教师前面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研员的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教研员作为教师的导师,应具备崇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精深研究、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合作攻关的能力。首先,在思想层面注重导引。引导教师不断追问培养什么人,不倦研究如何培养人,真正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建设。其次,在问题层面注重导入。宋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引导教师带着问题,走向教学;深入教学,发现问题;立足教学,解决问题。再次,在实践层面注重导向。以自我反省、同伴互研、理论指导、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认清我是未来的教育家,是走在学科教育前面的人。不求所有教研员都成为教育家,但教研员队伍中应不断走出教育家。政府任命不了教育家,媒体捧不出教育家,教育家主要靠自主成长。热爱教育,自觉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献身教育,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建树教育,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陶行知曾孜孜不倦地宣传“为兴学而生,为兴学而死”的武训精神,他认为武训具有“合于大众需要的宏愿,合于自己能力的办法,公私分明的廉洁,坚持到底的决心”。老教育家吕型伟在获得“宋庆龄樟树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奖对我是个鼓励,不过这样的奖评给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更好,我们应该创造条件,造就一批中青年教育家。”我想:每一位教研员都应具有这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高追求。
  (二)明确目的,弄懂“为了谁”
  教师是教育使命的体现者和教育价值的实现者。教研通过研教拓宽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本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针对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痛斥其削弱学生“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的基础上,强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由此道出教育既不是“教训”,也不是“塑造”,更不是“改造”,“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这就启示我们:在当下的教研实践中,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走过“自然境界”,越过“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向往“天地境界”。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