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清醒剂· 营养剂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4-12-15 08:18:12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泱泱中华数千年治乱兴衰史,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无比丰富而又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文化宝藏。既有“教科书”激励我们学好历史、延续根脉,也有“清醒剂”鞭策我们把握当下、保持警醒,更有“营养剂”启迪我们把握规律、开辟未来。秦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高度集权、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从争霸七雄到兼并天下再到迅速覆亡,其百余年间的国运兴衰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
一、秦国的崛起是催人奋进的“教科书”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强竞雄,百家蜂起,东周王朝国运式微,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的转型期。秦国当初曾积贫积弱,一度濒临灭国,而后却能迅速崛起,最终一统天下。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大国崛起经验和覆亡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有着巨大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战略价值。
1. 坚韧不拔,坚定执行国家战略。秦人最初是牧马部落,东周初期,仍是毫不起眼的西部附庸国。几百年间,秦国从一个卑微的藩属国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之后又经过长期的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和多年的顽强征战,最终成功地统一了整个华夏文明区域,将中国历史带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华民族封建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最为核心的经验,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国家战略”始终没有动摇。特别是秦孝公接手秦国政权后,“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志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此后,在秦国7代君主140余年发展历程中,虽然政变宫斗不断,内忧外患相互交织,但是其统治集团一统天下的战略雄心从未动摇,始终坚守,力行百余年。明确的大国战略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顽强意志、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成为秦国决胜天下的“定海神针”。
2. 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变法图强。战国末期,百家争鸣,群雄争霸,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潮流。魏、楚、齐、韩等国先后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相比之下,秦国变法的决心之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最为突出。秦孝公倚重商鞅强力推进全面“变法”改革,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顾传统贵族势力的反对,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进步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加强集权,匡正治国方略,调整利益格局,推进了秦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不仅使秦国“家给人足”,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也深刻改变了社会风气,“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凝聚起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战略实力。全面深彻的变法,一举使秦国走上强盛之路,为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基础。
3. 开放包容,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群雄蜂起、诸侯逐鹿的时代。秦国的崛起,与其实施“借才异地、为我所用”的人才战略有莫大关系。秦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长期执行客卿制度,以务实管用为原则,举国形成了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机制和氛围,不失时机地引进人才,并“委之以实权,受之以国政”,推行精英政治,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入秦效力,形成了“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的大好局面。到嬴政之时,秦国已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精英集团。杰出人才的雄厚储备为统一大业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秦朝的覆亡是发人深思的“清醒剂”
秦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却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强盛一时的秦朝如流星划过历史天空,瞬间璀璨又瞬间毁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今天,正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呢?
1. 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安天下才是长久之道。然而,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不仅没有让疲困已久的百姓休养生息,反而急功近利,穷兵黩武,极尽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以践踏百姓生命巩固政权。秦时的赋税空前加重,老百姓终年劳作,仍生存艰难,还要负担沉重的瑶役。《史记》载,秦二世不仅不体恤百姓困穷,更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作阿房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己”,又“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沉重的徭役赋税,使人民苦不堪言。治天下以顺民心为要,民心是立国之本;逆民心则是灭国之源。统一天下,秦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心所向,统一之后却逆势而行,于是迅速走向灭亡。杜牧对此慨而叹之曰:族秦者非天下也,乃秦也。
2. 酷法苛政,走向法治反面。 “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秦是通过变法走上强盛之路的,然而统一天下后,秦王朝没有顺应历史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形势,以及人心思安、天下百姓渴望安居乐业的历史潮流,对战时制定的严苛法律不做调整、不知变通,反而将其推向极致、走向反面,背离了“法以爱民”,法以治国,以法定社稷、安天下,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法制初衷。“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失期法皆斩”……都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法之残酷。国家治理手段单一化,不亲其民,不爱其吏,少仁寡恩,役使天下臣民如猪狗,经常使人民陷于“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悲惨境地,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以严刑峻罚、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的准军事化国策,使新生的大一统国家误入歧途,背正道而驰,且越走越远。
3. 穷奢极欲,重伤国家元气。秦人本来重武功、尚俭朴。然而,“力并万国,富有天下”之后,秦朝统治者把当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惕厉奋发抛在了脑后。他们缺乏忧患意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隐患视而不见,对百姓的疾苦置若罔闻,一味地穷奢极欲,对国家财富“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挥霍无度。正像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种“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治理模式,最终使国家元气大伤,“兵破于陈涉”而“地夺于刘氏”的结局也成为必然。
4. 亲佞远贤,自毁江山社稷。秦始皇终其一世,惜才爱才,但在关键位置的用人上却重才轻德,重用阳奉阴违、鼠首两端的丞相李斯和心术诡诈、擅权弄势的“中车府令”赵高,为日后种下苦果。秦二世即位后,昏庸无能,怠政好色,朝政更是被赵高及其党羽所把持,“税民深者为明吏,殺人众者为忠臣”,扶苏、蒙恬兄弟等一大批贤臣良将或被杀,或自杀,或被迫逃亡,任人唯亲,奸人当道,还上演了荒诞至极的“指鹿为马”的人间丑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笑柄。政治生态严重恶化,奸臣当道,忠良尽失,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中枢力量没有了,庙堂决策荒诞,法治瘫痪,经济凋敝,军备懈怠,秦王朝的立国根基被破坏殆尽。
三、从秦的兴亡汲取开辟未来的“营养剂”
环顾今日之地球,世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大国博弈的纵横捭阖波谲云诡,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全面推进改革攻坚、依法治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政治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升级。当此之时,回眸秦帝国的勃兴忽亡,可以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有益启示。
1. 增强定力,执着追求中国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命运多舛,蒙受了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的极大灾难和痛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揭示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精神。实现梦想,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行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风险、考验和困难。当下,我们正需要借鉴秦人善于、并敢于始终坚持战略目标的成功历史经验,坚定信念、找准方向、砥砺前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握发展定位,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执着拼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着追求奔向中国梦,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目的,要增强战略定力,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妥善应对大国间的战略博弈,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开辟新境界,不为短期利益所惑、不为外部因素所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充满自信,又保持谦虚谨慎,主动作为。
2. 把握大势,持续改革创新。当代中国处于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浪潮之中。30多年来,思想观念破冰、利益格局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制度文明重塑,中国前进的每一步,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矛盾,积累成亟待破局的发展围城,改革如逆水行舟,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难以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唯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拿出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练就走钢丝的平衡与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停滞、不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涉过险滩、穿越激流,顺利转型升级,进入发展新境界。
3. 心怀敬畏,坚持以人为本。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最热爱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要始终心存敬畏,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当作我们的衣食父母和牢固靠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大力弘扬“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工作作风,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把执政为民、用权为民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切实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我们的事业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发展动力。
4. 治贪倡廉,致力勤俭兴国。“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秦亡于奢的教训是深刻的,然而纵观后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循环往复,许多朝代由奢而衰、由奢而亡。南朝陈国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灰飞烟灭,隋炀帝在烟花烂漫中身首异处,唐朝的开元盛世在霓裳羽衣曲的莺歌燕舞中遽然转衰,在古代欧洲曾经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也因奢靡腐败而走向衰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又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从历史的经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我们体会到,节俭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盛强大的根本;奢风盛行,铺张挥霍,则是腐败堕落的温床,更是亡党亡国的前奏。去奢去侈,返璞归真,守住一团正气,是做人之正道,更是兴国之大道。我们要秉承克勤克俭的古训,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狠刹歪风邪气,铲除腐败温床,俭以兴国、俭以养德、俭以育人,培育清正党风、清廉政风、清淳民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增强“先忧后乐”的担当,保持忧患,自警自省,力戒骄奢,反对“四风”,把“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要求作为“铁律”,把改进作风铭记在心,让勤俭节约见之于行。
5. 亲贤远佞,优化政治生态。当下中国,复兴任重道远,急需大量优秀治党治国治军治企的精英和俊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并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用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真知灼见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律己以严、德才兼备的干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要有求贤之心,识贤之能、容贤之量、用贤之胆,探索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用好的手段选好人,用好的制度用好人,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陕西秦汉新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