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潘光旦谈教育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12-01 16:11:53   点击数:

潘光旦谈教育


    社会学家潘光旦于1941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教育与训练作过辨析。他说: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所以人们往往把“教”与“训”混为一谈;但是在“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就“连教字也用得很省……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在“中国第一种的政治作品《尚书》里……(却)有五十五个训字”。可见至少在先秦时代,教与训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他还说:由于儒家创始人认为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地学比被动地教更有效,因此在《论语》中有56个“学”字,在《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为了提倡主动学习,反对强加于人,孔子不仅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感受,还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教诲。这说明“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会有训的成分”;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了。
  
    那么,中国教育为什么会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呢?潘光旦认为这种变化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古代教育“理学与科举的流弊”,二是近代教育对知识的偏重,三是当代教育政治化、主义化的倾向。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