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教学指导意见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10-13 10:12:29 点击数:
《陆地和海洋》教学指导意见
一、内容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可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实际上,由于地图难以展示地球表面实况,因此,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实现上述要求可能更为方便。但是,“标准”的要求可理解为学生在地图上应能分清海陆分布。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一些方法训练,如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与上条“标准” 的要求一样,本条“标准” 的要求也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的具体内容则是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用记)、分布特点、界线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涉及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当然,这些名称同样可运用地图说出,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
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应采取诸如拼图游戏的方法反复训练,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实际上他们难以举例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再去搜集有关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海变陆的例子比较多,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围海造田等。相比较而言,陆变海的例子难找些,并且学生也较难理解,如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床遗迹,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等。
从观念培养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也需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察觉不出来,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对于7~9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为此课程标准对本条“标准”作了说明: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这样,我们可对本条“标准”作如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意在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以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条“标准”涉及的内容较广,且理论性强,但要求又比较简单,因此,教学把握的难度较大。
二、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了解陆地、大洲、半岛、岛屿等概念。
3、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名称。
4、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七大洲名称和分布。
2、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队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其大洲位置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
1.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但是动手能力强,要在教学中观察、作图、推理与归纳等方式展现《陆地与海洋》一章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