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指导意见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10-13 09:30:29 点击数:
《地球的运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内容标准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说明】“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必要的示范和多媒体展示是应该的)。
“演示”和“说明”,不是具体的知识目标,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教学难点
说明相关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关注点
1.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但是动手能力强,要在教学中通过在演示,揭示相关地理现象,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具体的结论性知识,而应该是支撑结论背后的过程与方法。
2.从身边开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运动实际上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揭示,属于理性知识,必须从感性入手。课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合理深度把握
总的原则是宁浅勿深。如,关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各地时间差异,学生能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越往东的地区太阳升起得越早,当地时间也越早就可以了。
4.有效突破难点
说明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是难点。突破难点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正确演示。例如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是不变的,倘若这一点没做好,观察的现象就会不正确。二是对比演示,地轴倾斜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回归运动的关键,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最好进行“假若地轴不倾斜”的对比演示。三是目标宜集中单一,切记求全。例如,要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轴倾斜有关,那就集中解决这一个问题好了。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建议再次演示,重新换个角度观察。分解目标,逐个击破是最佳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