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科学建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培养读图技能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07-02 10:57:26   点击数:

科学建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培养读图技能
 
在近年的地理试卷中看来,地理能力测试试题总体上遵守了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地理课程标准,突出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侧重对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测试,注意综合能力的考查。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强和图表分析运用多,使综合能力中的地理试题难度较大,多数同学觉得地理学科在学习上“投入”多,成绩上“产出”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备考时间,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握好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提高学习效果,同学们应引起重视!
一、以“课程”为本,构建学科课程知识体系
以地理教材作为基本内容,以“教学大纲” 、“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作为基本依据,立足“课程标准”和教材,把高、初中地理知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学习。结合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以将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分为35个专题进行学习,即:地球、地方时和区时、全球日期分布、地图、七大洲和中国重要的经纬线、太阳和太阳系、阳光照射图类型及解析技巧、地理计算技能及其解题技巧、地球的运动、“神舟”号飞船与中国航天事业、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大气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世界气候类型、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海水的盐度·温度与海水运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岩石与地貎、陆地水与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生物与土壤、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地质灾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业区位的选择、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的选择、企业的空间发展与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交通与旅游、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区域经济开发、时事地理与生活等。在专题学习中,避免面面俱到,以知识的点、线、面为网络,抓住知识主干,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学习,重在构筑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初中地理内容多,它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和高考命题的归宿。在学习过程中,把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人文地理,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结合我国水能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学习中国地形,结合河流水学习中国和世界的河流,结合气候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学习中国和世界的气候,结合区域经济开发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地理,结合重要的经纬线、资源、能源、工业、农业学习世界主要八国地理特征。对高考中独立成题的知识内容,如地图、地方时和区时,单独以专题形式学习。在学习中同学们应自主学习课本、地图册,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跟踪训练试题,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自然地理的难度大,对同学们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少。学习中要以运用为目标,理清知识点的思路,讲究方法和技巧,多一些分析,问老师,通过对典型试题的练习来加深理解。
学习人文地理,要求同学们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要用一定的时间看书,弄清知识的脉络和主要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和归纳,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把散乱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体系。
二、把握地理课程能力的核心,培养地图学习课程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地图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多以初中地图为载体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多数高考试题设计是用各种形式的图表及文字、数据来表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所以,要特别重视地图技能的培养。
1、读图
    地理课开课之初,同学们要配齐《高中地图册》上·下、《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对地图技能的培养,首先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从经纬度、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几个方面分类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自己对地图知识的积累。在课堂学习、做题、老师讲评过程中,多翻地图册,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逐渐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
2、画图
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有些与重难点知识相关联的地图、变式较大的地图,老师讲解、同学们阅读多次都难以掌握。对这些图形,应该动手画一遍,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在“画中”思考和领悟,这样,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更牢固。比如地形剖面图、太阳直射点移动图、二至·二分日的太阳光照侧视图·南北半球俯视图、主要气候类型图、长江·黄河干流分布图、洋流分布规律图、中国铁路干线图等。如右图,可以让学生自觉描绘我国的主要商品性生产基地范围等。
3、析图
    读图、画图,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掌握图图互换、图文互换的方法,学会用地理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分析、判断、评析某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以及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专题学习,对地理图像进行归类,如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球日照图、经纬线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结构图、景观图等,提高读图、画图和分析图像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
1、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学习应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自然及社会问题,并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各个专题学习之中,从而达到活化知识、迁移运用和创新思维的高度。如太阳高度与太阳能热水器·住房的建设、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与光化学烟雾、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开发、能源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城市规划、旅游与交通。
2、关注社会热点
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评价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有关问题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如西部大开发、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青藏铁路、林业生态工程、“神舟”号飞船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台湾问题、中东问题、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高考以热点、焦点作为问题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查,其落脚点还是课本的基础知识,答案都在课本中,这里强调的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地理学习中不要抛开课本去背大量的热点内容。
四、在练习中巩固和领悟,理清解题思路
每节课的跟踪训练是学习巩固地理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地理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做试题把握三点:一是题量适中,在练习中巩固。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人文地理识记的基础知识较多,做题中遇到不会的内容,一定要翻课本和地图册学习巩固,做题的目的是检查是否掌握基础知识,一切练习不外乎对课本知识的考察,过多的做练习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就浪费了时间。二是做典型试题,领悟提高。典型试题能够体现知识重点,有思维价值。自然地理对理解的要求较高,如做区时计算、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日照图、气候类型等试题时,不能只求会做,做完后应回顾领悟解题过程,归纳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三是难度适当,多数试题不超过X科地理中等难度水平。老师讲评的试题往往是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从二个方面提高:一是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做每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该题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技巧和规律,为以后的解题打下基础;二是反思解题失误的原因,如果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要学习课本、地图册和讲稿,查漏补缺;如果是解题能力上的失误,要弄懂试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如果是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要严格要求自已,克服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应用地理知识的四个心理环节
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
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它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
1.明察问题
明察问题就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内容与目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例如,学生解答问题,必须弄清题意,明确问题问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过程,而在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明确该问题要解决什么,需要哪些条件等。
明察问题这一环节,通常被学生所忽视,这往往是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智力活动,它包括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审题为例,首先要有正确的感知过程,即看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理解题意,进一步分析题目所给概念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并且还要有一段时间的记忆过程。
例如:在解答“以亚洲大陆为例,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题时,首先就要阅读全题,弄清题意,了解问题问什么或要求什么。此题的要求是:“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而考虑题目的条件:“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以亚洲大陆为例”,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着手解答此题。因此,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
2.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说出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名称”一题,题意与要求十分易懂,但对十四个城市名称却已忘记,也就无法解答此题了。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例如:季风、季风区、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是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问题时,就不易澄清。“说明我国季风区中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题中,所指的气候是季风气候,不是季风与季风环流。在解答此题时,有些学生就按冬、夏季风回答,显然其内容就要出现不全面的现象(如“夏季普遍高温”这一特点,就不能答出来)。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3.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是指在先前的学习情境下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掌握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的过程。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中,并起到效果,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地理知识的迁移,是由两个环节组成的:一是类化;一是具体化。所谓类化,就是将具体问题与新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解答“说明‘横断山区森林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植被分布的原因”一题时,就要分辨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这一知识的类别,无疑它应属于垂直地带性的知识范畴,之后就要从垂直地带性这一类知识中,找寻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理论问题,经过思考确定与其相应的理论为:“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类化。在知识迁移中具体化过程,则是将相应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例如,上题中,明确了应用气温随海拔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后,就要具体思考:如何用这一规律,说明横断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步骤为:说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6℃→横断山区由低到高,气温相应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受气温影响,亚热带为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为落叶阔叶林,寒温带为针叶林→所以横断山区森林植被才呈现图中所示的分布特点。
在地理知识迁移中,地理知识内部各类知识间差异很大。例如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之间,自然地理各要素知识间,各种人文地理知识间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课题类化时,不易产生困难,如谈气候的特点,一般不会将其类化到其它知识范畴中去,但是在具体化中,却常常出现问题。例如解答上题的具体化中,常常有学生直接回答为“由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6℃,所以横断山区森林植被才出现图中所示的分布特点。”显然,这种回答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具体化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学生由于地理推理能力差,而不能正确应用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技能养成
由于地理技能复杂而又多样,在地理教学中要认真积极的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所谓地理基本技能,是指那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地理或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例如阅读地图、观察模型、写地理论文、记忆地名等等。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练习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在了解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要研究地理基本技能的特点与形成过程。
地理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地理动作技能,如绘制地图、操作气象观测仪器、采制地理标本等等,它们是在活动中比较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这一系列动作的方式,是表现在外部的;而地理心智技能是表现在头脑内部的,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的方式,如阅读地图、记忆地名、观察地理标本等等。这两种技能在实际活动中是很难分开的。例如,观察标本,既有具体的手、眼动作方式,也有认识活动。
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它们都是在完成具体任务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尽管它们一个表现在外部动作,一个表现在内部心理,但它们发展过程却都是由局部(动作或认知过程)到联合,最后再到自动化的过程。例如,描绘地图,开始时总是由使用缩尺或方格法练起,之后再练习使用鸭嘴笔上墨线,再练习注记的字体等分解动作。这时在完成局部的动作中,速度慢、动作不协调、需要视觉协助控制,属于局部动作阶段。随着局部动作的熟练,逐渐将这些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描绘地图的动作体系,这时动作趋于协调,多余的动作减少,速度加快,属于联合阶段,即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再经过一段练习就达到了动作协调和完善的阶段,这时描绘图的动作迅速、准确、连续,并且不需要更多的意识参与。
由于地理基本技能是通过在具体练习中形成,因此,在应用地理知识中,就应注意练习的强度与次数,以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同时为了缩短学生形成地理技能的过程,并保证学生所获技能的准确、规范,教师必须注意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
最后,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习好地理,一定能够学习好“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