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07-02 10:17:45 点击数:
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 “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能用所学地理理论解释生活中现象和发生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和形式上贴近生活,才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关键词:有用:地理知识: 生活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贯彻新的理念,学习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有机的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享受、完善生活,增强学生生存与生活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结合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或生活经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无穷魅力。
一、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地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气候教学中,联系我国各地的民居:我国西北地区多为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与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密切相关,而南方地区则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关。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这种变化缘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讲天气系统时,先讲述历史故事《火烧葫芦峪》: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
二、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体会到各种生产活动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如在“工业布局”教学中,让学生解释工业惯性时,以我们生活的城市为例:由于工业污染与其自身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原贵溪水泥厂搬迁至新建的工业园区;而对城区污染严重的明显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贵溪发电厂却以又滞留在原地,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搬迁费用过高等因素即工业惯性使然,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工业惯性的知识,还知道有些工业虽然布局不合理但又必需滞留在原地.如在“亚洲水稻种植业”时,首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本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有高温多雨的气候、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人多地少的土地形势;进而了解到世界上但凡发展该农业必需具备类似的条件。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因。从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生活中常见现象出发,来进入地理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古人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和睿智,孙子曰:“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诸葛亮认为:“不知地理者,不足以为将。”可见,我国古代军事家非常重视研究地理环境对战争的战略战术之影响。譬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火烧曹操大军,二战中德军巧妙利用地密度流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英军严密监视下取得了胜利,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选择了“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作为“沙漠风暴”进攻伊拉克的作战时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也不具备“全天候”功能,而且其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战场的地理环境。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和地理有关,在实际教学中联系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终身有用的。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设计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学习“主要的水资源”可以用我们的自来水来自江河水来说明“河流水是主要的水资源之一”;学习季风,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风向,然后再比较冬夏两季的不同;然后给出资料:"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这样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常见的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中,亲自去发现地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巩固。 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如果放弃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一味地照本宣科,那应该是舍本趋末,必然达不到“有用”。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