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记叙文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14-06-04 10:04:38 点击数:
怎样写记叙文
一般来说,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一篇完整的记叙文,都应该有一个恰当的题目,有开头,有结尾,有完整的内容;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还应该根据它的内容,合理地被安排成几个自然段。
我们刚刚接触从写段过渡到写成篇的作文,那么怎样在写段的基础上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呢?
首先,把一个相当大的段落细分成几个段,然后加上恰当的题目。例如下面这段话:
1935年冬天,敌人进行大规模抄山,想要消灭赵一曼带领的游击队。激烈战斗开始了。赵一曼带领战士冲锋,勇敢作战。战斗开始不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赵一曼腿上中了子弹,右腿被打断,露出了骨头。她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失去了知觉,被敌人捉住了。残暴的敌人妄图用毒刑使她屈服,要她讲出抗日联军的情况。敌人用细钢丝把她吊起来毒打,钢丝勒进肉里,鲜血从她的手臂上流下来。赵一曼坚强不屈,痛骂敌人。疯狂的敌人拿竹签子朝她手指钉进去。赵一曼忍住剧烈的疼痛,不向敌人吐出一个字。钉过两根竹签,赵一曼昏死过去了。敌人呆呆地看着手里的竹签子,恐惧地说:“这人简直是块铁!”敌人哪里会知道,我们的共产党员、抗日联军战士,比铁还硬。1936年7月4日,赵一曼同志牺牲了。那年她只有31岁。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所有双竖线的地方分段,再用《赵一曼》做文题,就成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给一个片断加上开头和结尾,然后再添上一个恰当的题目,也是一篇完整的作文,比如像前面提到的《画鼻子》。
需要注意的是,给文章加个恰当的题目,这里面也有学问。有的可以把文章中所写的事情做题目,如《捞铁牛》、《画杨桃》;有的可以把文章中的人物做为题目,如《李时珍》、《小珊迪》、《黄继光》;有的可以用文章中所写的物做题目,如《赵州桥》、《打碗碗花》;还有的以事情发生的地点做题目,如《绿色的办公室》、《海滨小城》……无论以什么做题目,都要从文章内容上来考虑,因为题目与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了上面讲到的一些方法,你就可以试着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了。
我们都知道,中年级阶段最重要的写作训练形式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片断训练,是介于写话训练和写成篇的作文之间的重要的训练形式。加强了片断训练,就能为我们写成篇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后我们进行片断练习,要有意识地不断扩大容量,增加难度,以便逐步过渡到写简单的记叙文。
目前,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写简单记叙文的能力。不少同学可以写相当大的段落。这些相当大的段落,只要按层次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自成一段,再加上必要的开头和结尾,取一个恰当的题目,就是一篇完整的简单记叙文了。
例如,一位同学写了这么一段话:
朗朗同学画鼻子最有意思了。老师先用毛巾蒙上了他的眼睛,又轻轻地扶着他的肩,让他原地转几圈。他好像转迷昏了,摇摇晃晃地停了下来。只见他弯着腰,伸出双手,左摸一下,右摸一下。双脚小心地挪着步子,慢慢向前蹭着,还不停地用脚尖点来点去,好像在探路似的。突然,他碰到了讲桌,于是他一手扶着讲桌,一手仍旧摸来摸去。啊!朗朗摸到黑板了!只见他一手按着黑板,另一只手摸着黑板中间的缝隙,伸开拇指和食指量来量去。他抬起拿着粉笔的右手,刚要画,又停了下来,看样子,他还拿不定主意。大家都笑了,他没办法,只得在黑板上随意地一勾,大家笑得更欢了。朗朗扯下毛巾,仔细一看:哈哈!原来他把鼻子画到了小丑的耳朵上,小丑好像戴上了一枚怪模怪样的耳环。
这段话写得多精彩呀!写出了朗朗同学画鼻子“最有意思”了。可是,同学们看过以后还想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呀?在哪儿发生的?都有谁参加?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把这些内容写进来,做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件事的内容就更完整了,大家读过以后也会更清楚了。
比如在开头一段可以写上:今天的活动课,李老师和我们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个游戏——画鼻子。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可爱的小丑,然后又让我们选出了四名同学,准备给小丑画鼻子。前三名同学动作很快,他们自己系好毛巾,纷纷摸到黑板去画。
在结尾写上一段:教室里笑声一片,有的捂着嘴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都笑出了眼泪。再看朗朗,他也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笑着跑回了自己的座位。这个游戏可太有趣了。
这样,加上这两段话,再把原文中有双竖线的地方分段,最后再添上一个《画鼻子》做题目,不就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吗?
通过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应该包括恰当的题目,有开头,有结尾,有完整的内容。弄清了这几个要素,会有助于我们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
目光
我拉上旅行袋的最后一根拉链,提着奶奶为我准备的一大包土特产,穿过堂屋,走向隔壁的厨房,向奶奶告别。奶奶正佝偻着背往灶膛里添草,火烧得很旺,锅里的水汽直往上冲。我张了张嘴,想说几句道别的话,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奶奶转头见我立在门边,一边忙一边说:“东西整好了吗?别把书忘了!坐一会儿,吃完荷包蛋再走吧。”说完她立起身,蹒跚地走到鸡窝边,从里边掏出几个蛋。我本来不想吃,但没敢说出口,就要走了,何必再惹孤独的奶奶伤心呢?
“这是新鲜蛋,营养足。听你叔叔说你们那镇上卖的净是人造蛋,叫你妈别买,要吃蛋就上奶奶这儿来,我给你留着。”奶奶边说边笨拙地往碗里倒糖,凌乱的头发有一缕遮住了眼睛。我走过去轻轻地帮她拢到耳后,奶奶有些不自然地笑笑:“睢,头发都长这么长了,还是你上次回来剪的。”“奶奶,我吃不了那么多,您也吃吧。”吃不完就不放你走,反正奶奶一个人住着也怪孤单的。”奶奶把碗递给我,我赶紧低下头,猛吃起来。凭感觉,我知道奶奶正定定地望着我,等待我的回答。但我不能留下,母亲已为我报了英语强化班。我不敢抬头,怕见奶奶那企盼的目光。
“丫头,和你爹妈多回来几次,看到你们好,我才放心。有时我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悔,当初不该让你爸、你叔念那么多书。现在好了,留下我一个老太婆孤零零地守着一个空屋子。算了,算了,你们都忙,能回来时就回来吧。”奶奶有些哽咽了,眼眶里噙满浑浊的泪水,“要不是你爷爷的坟在这儿,我也跟你们一起去住。”奶奶用衣袖擦眼睛,又轻轻地拍打自己的嘴巴:“你看我这说的是什么话,真是老糊涂了。我有什么好怨的呢?只要你们过得好,就心里就高兴。”奶奶微笑地望着我,目光是那样慈祥,好怜爱地摸着我的头,我眼眶一热,温热的液体淌到碗里。我把头埋得低低的,害怕看见那令我心颤的目光。
“奶奶,我真的要走了,再迟就赶不上车了。”我推开碗,站起身。此时,奶奶脸上的笑容刹那间凝固了,我又一次低下头。
奶奶整了整我的衣领,上上下下地拍打了一遍,送我到门边:“走吧,奶奶老了,走不动了,就不送你了,走好。”说着就转过身去擦眼睛。我提着包不敢向后望,我怕流出的泪会使奶奶伤心,更怕见奶奶那失落的目光。
我一步步往前走,到了村口,再也忍不住了,转过头,果然,奶奶站在每次送我的那棵老槐树下,用手搭着凉棚,望着我。那瘦小的孤单的身子就像秋风中的枯叶瑟瑟地颤抖着。我的泪又涌了出来。奶奶啊,孙女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走出您那关爱的目光。
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1、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2、运用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3、运用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此外,还可用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有离有合法(写开去又收回来),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巧合法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蜜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儿子和母亲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的钮扣松动了。
她决定为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个有一些名气的作家了。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开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一个线管,针就插在上面,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上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针现在怎么也穿不上线了,几天前她还穿针引线缝床单,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红,再次抬起手臂,拉大眼睛与线的距离,再度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线仍未穿过针眼。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了母亲的困难,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内心却被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找不到进口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好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脸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只是帮她穿一根线,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