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多元地理教学策略的组合与应用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05-20 17:06:07   点击数:

多元地理教学策略的组合与应用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与多元的学习方式相适应,地理教学中应倡导多元的教学策略组合及应用
一、联系生活经验——引导自主探究
这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师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组合。
例如,在探究“季风气候的成因”问题时,学生先独立运用地图册上的两幅图进行初步探究,认识到冬夏海陆气压不同,进而讨论,推测季风的形成可能与海陆的气温、气压有关。但对为什么冬夏海陆气压不同,气温和气压是什么关系研究不透。这时,我就充分利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探究、理解。
师:“夏天大家经常去游泳池游泳吗?盛夏中午时分,你感觉是水池里的水烫还是池子边上烫?”
生:“水池子边烫手,水里比较凉快。”
师:“那如果是晚上去游泳,情况又如何?”
生:“水池比较凉,水还是温温的,真舒服。”
师:“不错,白天和夜晚的感觉正好相反。这就好比海洋和陆地在夏季和冬季的情况。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时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原因(海陆热容量不同,白天陆地吸热快,所以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晚正相反,陆地放热快,所以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假如学生不能分析,教师可启发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师:“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我们在下课时推开教室窗户,会有什么感觉?”
生:“凉快,寒冷。”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外面的冷空气进来了。”
师:“那这时外面的气压和室内的气压是什么关系呢?”
生:“外面的气压比室内的高。”
至此,气温和气压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再辅以多媒体演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动态形成,学生
对季风气候的成因理解得很好,同时发展了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迁移能力,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引导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是探究、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引导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带着任务去学习,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地图》的教学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向社区开放,请学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示意图”,引导来宾准确、快速地找到目的地。学生兴趣高涨,并认为“这有什么难的?”于是在课前预习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绘制。上课时,我特意挑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不等老师说话,大家已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这幅图太小了”,“这幅图怎么和那幅图不一样?画反了”,“那幅图的房子和操场和实际差别太大”,“这幅图还行,但没有画厕所”,“图上字太多,不好看”……”听到学生的议论,我顺势引导:“那你们看看怎样修改才能使这幅图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的校园布置(涉及比例尺要素)?怎样修改才能避免找不着‘北’(涉及方向要素)?怎样修改才能让这幅图更简洁、美观(涉及图例要素)?……通过“画”——“评”——“改”三个步骤,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图的三要素。然后老师再投影“上海市交通示意图”,让学生找找我们的学校、自己的家,设计一条从自己家到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出行方式和线路,并阐述理由……
三、提出课题——合作探究
由于教学时间、个体的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使
得合作成为一种必然。在进行一些专题学习时,可先通过师生互动确立研究方向,然后将问题分解成几个模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系统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究新知,进而解决问题。
在准备《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这节课时,我与学生讨论后设想了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方式。首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确定各组学习主题,并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基本过程是:设计学习目标和可行方案——师生收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选择资料——确定学习模块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制作美化网页——上传校园网——在网络教室在线学习——师生和生生的实时互动——在线检测——交流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其中,网页制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整合、建构以及进行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发现、吸收新信息,再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知识迁移,如在平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质灾害;如何强化公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方法技能的掌握,等等。评价内容和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包括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主题的鲜明性、资料的丰富性和权威性、模块编排的合理性、网页制作与使用的便捷性与美观性、组员参与及合作程度的高低。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的被动学习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网页制成后不仅同学们很陶醉,也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四、体验探究——自主归纳
“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施这种组合主要是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
在探讨“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时,我设置了如下情景:按照教室内学生座次分为4个自然组,让各组学生分别代表A.资源匮乏的发达国家、B.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C.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的发展中国家、D.拥有丰富农矿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就各国与其他三国之间如何开展对外贸易进行体验性探究:你优先与哪国发展外贸?为什么?哪些国家的贸易额会更大?为什么?如果D国内部发生战乱,你还会与它进行贸易往来吗?为什么……实践证明90%的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体验、分析,自行归纳出影响国际贸易的四个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因素。发言中有些学生的见解非常精彩,超出教师预期。如A国代表提出,他们先低价购买CD两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再高价卖给B国。而BCD三国马上表示异议,B国认为CD两国肯定不会这么“傻”,让A国“得逞”;CD两国表示他们将联合起来,通过提价来抵制、反对发达国家对他们的剥削,等等。或许这些想法还有些片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认为都是非常宝贵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金点子”,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学习“转口贸易”、“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新的知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五、质疑——探究——讨论释疑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疑问”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
题教学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
讲《温室效应及其影响》时,我先放了影片《后天》的一些片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场面宏大,震撼人心,但又担心我们真的会迎来这样的后天……之后有同学发问:“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不是和现在全球变暖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问题。但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和评价学生,而是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探究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大家非常投入、踊跃讨论,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发散使人聪明,集中使人成功。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之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归纳、总结,
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效果分析】
1、教学实践证明,多元地理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比单一的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合作能力、判断、反思能力,以及计算、比较、评价、表述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有利于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思维过程,掌握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地理方法与技能。
4、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促进教学相长,良性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