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与常见形式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03-10 11:07:51 点击数: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与常见形式
一、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1.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困惑或问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活动目标既要有长远意义的考虑,也要有明确具体的操作性。
2.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有效的教研应该让参加者真正融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学习与提高需要任务驱动——可以是操作任务,也可以是思考任务;可以是明确规定的任务,也可以是暗示性的任务或诱导性的任务。
3.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针对性是一种预想,可参与性是一种可能,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看教研活动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建设性。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蹬阶”就是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
4.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一次活动能给予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而要实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所以,成功的教研活动策划应使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中,将若干系列性、连续性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譬如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问题的研究,其研究流程可以是:表达学习评价中的困惑——收集与评价改革的学习资料——交流学习资料与学习心得——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现场呈现与研究——反思实践与改进——经验交流并形成认识。集中活动则作为平时研究探索的汇报交流环节。这种工作策略对于学校教研组来说是十分实用的。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可以是大主题下对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案例:研究主题滚动深入的教研活动
情境教学常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但不少教师却对情境创设有误解,出现情境设计随意、应用过多过滥、脱离教学目的等现象。为此就如何优化情境教学,组织了系列教研活动。通过三个主题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观课分析的螺旋推进,促进大家对情景创设方法与策略的理解。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在观摩后发现个别情境与学生水平不符,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另外,大量图片和材料一晃而过,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于是第二次活动的主题就定为: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情境创设要少而精。观课后,创设的每一情境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了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但这堂课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教师过于重视创设的情境而忽视了课堂生成的新情境。于是第三次活动的主题为:处理课堂中情境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5.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并不象走路,它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它的达成是在真实参与与经验积累后的无形提升,而且教师们的目标达成要比学生学习更具分化性,这也是参加相同的教研活动,但影响却相去甚远的原因。因此活动应鼓励大家认真投入。
6.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原因,实践经验虽然丰富,却难以用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实践,因而局限与制约了教师实践发展的可能。如果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改革活动中道出其所以然,那么教学行为的改进就会有稳固的理念支撑。我们的目标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知道教育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帮助教师形成基础实践的理论。
二、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
1.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管理。
落实教学常规是教研工作的前提,许多教研活动围绕着教学常规的落实而开展,如集体备课、作业检查及评价等等。在集体备课前,年级组长先分配好任务,确定每个单元的主备人,主备人在研究教材后,发现问题可以在教研活动时集中进行讨论,形成公案。
2.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分析。
听课评课,观课议课都属于课例研究。
1) 以解剖为策略。最常见的课例研究是对一节课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解剖
2) 以对比为手段。有的课例研究采用“同课异构”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3) 着眼于滚动改进。有些课例研究着眼于反复研讨后的教学改进。有些称其为
“二度教研”,也有的称其为“磨课”。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以“三阶段两反思”为操作特色的“行动教育”模式是较为成功的,非常典型的着眼于滚动改进教学的研究范式。它对传统教研活动有重大改进:a强调培训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跟进”,没有行为跟进的学习培训有如“过眼烟云”;b突出实践反思和螺旋式上升的实践尝试,反思正是最好的学习;鼓励伙伴同事间的互动交流,提倡将教师间业务水平的差距转化为学习的资源;c重视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分析,善于认识差距是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础;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先进的理念体现到具体教学现实中是当前最大的困难。在课例观察研究中,观课讨论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观课完毕,许多教师都习惯问观课教师“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导观课教师偏离同事互助观课指导的精神,对原先大家想探索的问题没有好处。所以,我们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想先谈那一个环节或部分”这样,方便把观察到的有关资料罗列,然后再仔细讲。
3.案例研究:以解决教学实际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
案例研究是指教师们面对真实的教育教学事件时,主动及时地运用反思策略,分析思考其中的道理规律,并合理应对的探索过程。它既不同于教案,也不等于课堂教学实录,其实案例研究的主旨是要培养教师“从现象看本质”“从过程看规律”的意识与能力,在感受、描述教育的故事中分析朴素的道理,在整理经验或检讨教训中发现对今后工作有所启示的想法与建议。如:
关于“课堂即时评价语言”的案例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们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能力,充分挖掘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生长点,多维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指导,某学校语文大组开展了情景性的即时评价语言和案例的收集工作。他们按评价语言的性质不同,分表扬类、鼓励类、商榷类等;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分为作文评价、语言朗读、评价语言、改病句评价语言等。数学大组按不同的教学环节整理评价语言,有质疑时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合作时的评价、动手操作时的评价等。课堂即时评价案例可长可短,只要求情景典型有意义,每位教师一周应撰写一个相应的案例,一个月上交一次。通过课堂即时评价语言和案例的收集整理,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现场评价时存在的问题,探寻课堂即时评价的原则和实施要点,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4.促进观点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和碰撞的教学沙龙
与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相比,教学沙龙显得更超脱,其研究对象也不甚具体。但是务虚的坐而论道有时也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促进教师观点与经验的交流共享与碰撞。
教学论坛和沙龙的主题可以集中,也可以相对松散。如关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反思,教师可以把平时布置的作业拿出来进行实例点评,哪些作业的目的性是明确的?那些作业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以致用?哪些作业是低水平重复?哪些作业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的区别在哪里?作业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5.以竞赛比武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竞赛比武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具体有说课比赛、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比、作业设计比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