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作用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4-01-14 10:02:30 点击数:
理想的课程。有时我们听有关课程教学的讲座,发现对一个问题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严谨一些的学者会强调所说为“个人看法”,只要他是代表个人发言,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差异才不正常)。不同学者描述的不同课程就是他们个人心目中理想的课程。不仅是课程研究者,任何一个教师都是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课程”的。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为相异的看法、矛盾的课程观所困惑。
正式的课程。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课程叫正式的课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的课程是“理想的课程”+现实需要,是一种根据国家或地区情况多方协调、平衡产生的课程。2010年北京两岸四地地理教育研讨会上,我们请来台湾师范大学陈教授做报告,他是台湾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组的组长,但在发言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已经出台的台湾地理课程的某些不同意见。也许有人感觉奇怪,但如果知道正式的课程反映的是国家意志,是协调的结果而非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意志时,就能理解那是完全正常的。
领悟的课程。如果在课程标准刚颁布时就做一个小调查,请中学地理教师独立阅读并写下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就会发现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这种融合了非课标本意的个人理解的课程实际就是存在于每个使用者头脑中的“领悟课程”。领悟的课程直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领悟的课程含有的偏差,一方面可能是标准制定的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沟通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标准出台后,教育部组织了大量培训,加强课标制定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
实施的课程。实施的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况。按照教学和学习规律和原理,实际的课堂与预设的课堂大体一致,但也不会严丝合缝,“意外”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天然组成部分。
经验的课程。学生上完地理课实际经历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实际学到的东西构成“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存在的依据是心理学上有关建构的理论:教师预设的、教授的并不一定就是学生学到的。
这就是我理解和简易解读的古德课程分类和对现实的解释。在实际课程和教学实践中,这五种课程确实存在,相互之间也存在联系。算减法,每一类课程都小于前一类,叫有所“衰减”或“丢失”;算“加法”,每一类课程都大于前一类,有新的、活的东西融合进来。课程和教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理想的课程。有时我们听有关课程教学的讲座,发现对一个问题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严谨一些的学者会强调所说为“个人看法”,只要他是代表个人发言,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差异才不正常)。不同学者描述的不同课程就是他们个人心目中理想的课程。不仅是课程研究者,任何一个教师都是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课程”的。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为相异的看法、矛盾的课程观所困惑。